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学会共存:中小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_离子共存
 

学会共存:中小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_离子共存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5:44 影响了: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受整个时代文化价值力量的统辖与制约,呈现出整体的相关性,教育全球化作为其中一部分,追求教育本质普遍性,人们希望有一种能使人们扩大对其他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能够有效避免冲突的教育,以培养能够共存的全球公民为基本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共存成为当前中小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解读“学会共存”
  
  “学会共存”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全民教育和为共同生存而学习”为主题,指出全球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给国家之间、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的共处带来了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教育全球化是蕴涵其中的一种现象与趋势,促使当前教育以培养能够共存的全球公民为基本使命,现阶段学校教育要致力于促进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彼此独立性与文化差异,学会共存并以此作为一项不分国界的世界性教育课题。
  
  二、共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全球化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种趋势不是以教育本质普遍性代替民族特殊性的过程,它把教育对于人性的关注作为不同民族的教育应当共同恪守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人权,善待生命,维护世界和平,并以此作为世界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共存教育的基础是认同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民族、文化、宗教的普遍约束力;承认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形成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建构,指导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此实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存。共存教育倡导重视平等人权和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理解文化多元性,宽容文化差异;关心他人;团结互助;富有事业心;重视创造性;尊重男女平等;思想开明,积极应对变革;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等。共存教育需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1)提高应变能力,迎接全球化挑战;(2)培养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3)注重人权,维护世界和平;(4)发扬优秀传统,保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5)加强外语学习,促进相互了解;(6)培养获得知识、学习技能的能力,肯定科学进步对环境、日常生活以及对当地、国家和世界生活的影响;(7)信息技术领域的技能习得。近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普遍价值和学会共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尝试将共存教育理念和方法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去。
  
  三、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1 拓展德育目标
  传统学校德育泛政治化,以斗争哲学为导向,将师生放在对立位置,重观念灌输,轻知行统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缺乏国际理解视野,忽视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面对全球化浪潮,共存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应对社会发展现状的紧迫性选择,借鉴其基本理念,建议将共存德育目标拓展为情感、知识、技能三个维度:(1)情感目标――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培养身处第三者位置客观看待异族文化的自觉性。形成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意识;认识与理解当地社区知识系统、语言和社会风俗对培养置身于国家、区域和全球化社会中个体的作用;树立不同国家、民族、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世界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正义感,以宽容的心态与开放的视野去正视文化差异,尊重、理解价值理念,学会与他人和睦共处,团结协作。(2)知识目标――通过文学、历史、地理、语言、艺术、科学等的学科教学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贫困蔓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冲突不断等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设身处地思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发挥哪些作用。(3)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批判性分析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倾听、互动、沟通、合作等跨文化交际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身价值。
  
  2 深化语言学习
  外语是增强人们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2001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当年秋季开始,小学三年级以上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实际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幼儿园阶段就已开设外语课程。近年来,语言专家纷纷指出,外语学习实际上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习得第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习惯和交际方式的一部分;只学习语言规则,而忽视文化知识的习得,是不可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而成功的交际的”;把所有的焦点集中在语法形式上的外语教学带来的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中遇到障碍,能说流利的语言,却容易犯语用错误。当前,外语教学应注重整合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的习得,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通过适当的言词和得体的行为表达方式,在目的语境中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
  
  3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融人中小学校园已成共识,当前,学校实践着重于促进各级教育体系中的跨文化理解;利用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宣传世界各国文化知识和传统,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学会和平共处、尊重和宽容他人;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胸怀,学会倾听,善于分析;引导学生恪守世界公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追求世界和平,具体的形式有: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和主题活动。如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发了一套五本《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精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国际知识和全球重大问题等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每周安排一节课。学科渗透是各科教师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延伸、整合,如小学语文课文《威尼斯小艇》、《悉尼歌剧院》等都介绍了西方城市、建筑和独特文化,语文教师尝试在课堂上有所引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异域风情。主题活动则是形式多样,从社团活动到模拟联合国都可以尝试。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全球胸怀与视野,理性看待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实关联;能够理解各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终形成对和平、人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学会共存。
  
  4 扩大校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和国外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鼓励学生赴境外游学,组织学生海外考察,选派教师参与境外培训,互聘语言教师任教,旨在通过扩大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教育经验,优化教育资源,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促进学会共存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白亮,全球化时代“学会共存”教育的愿景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9(11):77
  [2]熊德明,耿金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处”――体现全球精神的课程目标,新课程研究,2008(12):45
  [3]张蓉,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存:世界教育目的的变革,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26-27
  L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
  [5]王晓辉,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3(6):86-90
  [6]Cole,M,1996,CuhurM Psychology: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Kolb,D,A,1984,Expefienfi~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Prentice Hall,
  [8]汤雁方,游学:习得“行文文化”的有效平台,李坤珊,留学生在华汉语教学初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8:7,205,207
  [9]石惠新,孙学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6(3):20
  [10]石惠新,在国际视野下创建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课程,上海教育,2009(11):61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