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重视知识呈现过程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成就感
 

重视知识呈现过程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成就感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8:56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本人就“数学实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1:在七年级数学“浓度应用题”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浓度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此时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了。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浓度又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浓度增大)。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浓度=(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100%。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二、制作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内在的规律性
  
  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工作中,仔细地学习、观察、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之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
  案例2:学习“数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用高粱杆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接下去老师提问:①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②刻度是否均匀?③刻度标法的顺序是怎样的?④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⑤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⑥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就能明白数轴是一条直线,必须具备三要素,缺一不可。
  
  三、精心设计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抹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3: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先请同学准备三根高粱杆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可通过投影仪同步指导性操作。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测量三边并记录,再剪去一小段,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再测量记录,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根据实验和记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路: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部分同学会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了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通过实验,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数学实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案例4:学校举行运动会后,笔者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内容编了这样一组应用题,作为拓展训练:
  1.在校运会1500m长跑运动场上,起跑5分钟后,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多跑了一圈(本校操场一圈为200 m),假设两人的速度不变,甲比乙早多少时间到达终点?此时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2.在3000m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乙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运动员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现在甲在乙的前方5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他们会第二次相遇吗?全程比赛中他们一共有几次相遇?
  表面上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题型,但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会分析出实际上是“追及”题型的应用题。 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却并不多,通过实验,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拓展思路,形成创新意识,最终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