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尽善尽美”的数学示范课背后……:英语示范课
 

“尽善尽美”的数学示范课背后……:英语示范课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7:13 影响了:

  好的示范课起到的示范作用既是显性的,又是潜在的,所以无论校领导还是执教者本人都十分重视。为了一堂“成功”的示范课,不仅执教者本人全力以赴,而且常常是整个教研组联合起来进行集团作战,他们彼此分工,精心设计,刻意包装,力求使示范课“尽善尽美”,然而, “尽善尽美”的背后则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浮躁,更有对“课程标准”的曲解。
  
  一、课件“尽善尽美”,浮躁充课堂
  
  眼下的示范课几乎成了“课件展示课”。音响在课堂上“全面轰炸”,从“欢迎各位领导、同仁、同学”开始到“恭喜你答对了”、“来点掌声”、“你真聪明”,再到“谢谢,再见”可谓热闹非凡!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像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是在这样“一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其容量大得惊人,这真得感谢多媒体的支撑,否则,无论如何都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呢?他们难有阅读、思考、反馈(尽管也让学生象征性地思考了,学生表演“回答”也非常到位),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更有甚者,整整一堂课,“不著一字,尽显风流”,彻底拜倒在多媒体课件的大旗之下。
  数学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惑、感、思、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应该是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和多媒体的共同参与,多媒体的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可视性,合理扩展教学容量,无论如何它也只应起辅助作用。我们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而不应该让它去喧宾夺主。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数学思维的碰撞,又谈何数学思想的挖掘、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语言的交流,数学课的生命只能日渐萎缩。一段或铿锵或绵长的语言推理叙述,一手或刚劲或飘逸的数学推理、证明板演,一支粉笔徒手画出的几何图形,既是一个数学老师个性和魅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潜在培养,又岂是小鼠标、花样的图片能替代得了的?
  
  二、提问“尽善尽美”,入瓮心也凉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毋庸置疑,设计对“根本性的真问题”的连环提问,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高效率、高质量。但时下的一些示范课上,教师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精心的 “启发”、“诱导”,一旦学生的回答进入“圈套”,教师顿时喜形于色;一旦学生的答案游离于“标准”之外,教师就“急吼吼”地“引诱”学生朝标准答案“靠拢”,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直至把学生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的回答修理成和“教参”如出一辙方才罢休;而当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时,执教者必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俨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提问实际上还是把学生拘囿于对数学文本知识的单一解读中。作为有着丰富思维活动内涵的数学课本,它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因此,成功的提问设计应是提出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的问题,而不应是只有唯一 “标准答案”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但许多教师都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精心”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有时并不是发表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的真实的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样答到教师的“点子”上;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常不是自己经过思考而产生的困惑,而是勉强地应对教师一厢情愿抛出的“高质量”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课堂提问使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其实,在那些有了标准答案才提问的背后,恰恰体现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唯“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具有这种“奴化意识”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
  
  三、教案“尽善尽美”,圈你没商量
  
  笔者有幸看过一些示范课的教案,授课者的撰写可谓用心良苦: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可谓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甚至于第几分钟讲什么内容、何时归纳、由哪个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等都一一作了“尽善尽美”的设计。或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为了教有序、学有辙;反之数学课堂不就杂乱无章了吗?诚然,此话不无道理。然而,凡事都得有度,教案设计如果“完美”过了头,那就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悖了,那就是作假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硬要将自己所授的内容纳入某种被认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中,如果本着这种“精心设计”,那就只能在课堂上上演“教案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火花难免被无情地浇灭。
  说白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往往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课程标准”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学的效果和广度。教案如果框得太死,何来学生的自主?统得太严,怎现学生的合作?套得太牢,谈啥学生的探究?戴着旧理念的“镣铐”,跳“课程标准”的“舞”,苦了授课者,害了学习者。
  何况,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的“意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意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和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意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数学教学的真正魅力也就黯然失色了。笔者认为,教案当然要精心设计,但学情更要潜心钻研,同时教师还得多在“课外”下工夫,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夯实自己的教学底子,只有这样,才能机智地、智慧地处理好这样那样的“意想不到”,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满堂出彩,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痴迷与向往”。
  
  四、导入“尽善尽美”,作秀玩花样
  
  前不久,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观摩了一位老师的示范课,讲授“组合”,请看他的导入:“下面先请同学们数一数今天来听课的男女老师各多少人,如果男女教师配对跳舞,要求男教师不和男教师跳、女教师不和女教师跳,试问有多少种配对方法?如果有困难,不妨可以请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他们自由组合,跳一跳嘛!”这样的导入设计称得上是“匠心独运”,气氛、话题与主题也似乎是“天衣无缝”,然而学生却窃笑不已,听课教师顿生如坐针毡、如芒在背之感。最近还听了一位老师的示范课,上的是“数列”第一课时,他没有用教材上“国王和大臣下棋”导入,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却别出心裁地用“谣言的传播”来引入数列概念:一传两、两传四、四传八,如此一直下去……可是明眼人一望就知,这种导入在科学性上是有问题的:四个人不一定能传给八个新人,因为这种传播有可能会出现重复、交叉传递;更可怕的是,由于在导入过程中缺少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学生万一误学谣言传播的方法,这“无意间”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怕不是几堂数学课能消解得了的!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为了让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漂亮、引人入胜,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冥思苦想”、“尽善尽美”地精心设计以创设情景,好似数学课脱离了情景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这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和做法,我们大可不必去称道,那不是导入,是作秀,是哗众取宠,更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读。
  导入贵在自然,贵在贴切,贵在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的精心需在点子上,而不是玩噱头,从而引起分散注意力的负效应。花哨的情景导入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削弱了数学本身的魅力,这是时下数学课堂缺乏“数学味”的致命硬伤。其实,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得创设情景导入的,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也同样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一个教师的人文视野、阅读积淀和应变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决定示范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活”而“精心设计”示范课,让大量的形式充斥课堂,没有很好地去把握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替代,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为一节示范课而“精心设计”,大包装、大容量、多样式,甚至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手段、方法都展示一遍,那是对新课程的误读。
  课堂由表演走向对话,由预设走向生成,这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从心底去克服形式主义,让数学示范课走出“精心设计”,洋溢着火热的数学思考,布满着丰满的数学结构,充盈着朴素的数学原理,流淌着自然的数学技术,呈现出“走向未知”的“后现代教育观”与“对话课堂观”的景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金北学校)
  编辑/张烨
  E-mail:hit790205@163.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