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城市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规律与理性模式思考_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规律与理性模式思考_中国城市化

发布时间:2019-06-21 04:14:02 影响了:

  【摘要】 城市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和保障,而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对资源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城市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相互关系。最后在对比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理性模式。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城市化 集约型
  城市化过程是指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和转化的过程。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形势。
  一、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996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快车道。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96年的29.37%增加到2010年的47.5%,年均增长1.29%。这个速度超过欧美等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1倍以上。据相关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52%左右,逾时城镇人口将会超过农村人口。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城镇面积也将不断扩张,伴随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2、城市化出现“集群式”特征
  由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以及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导致的城市化及其速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显著。在我国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地区,城市新区与郊区新城纷纷涌现,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增长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则进一步出现了城市群现象或集群发展模式。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广西北部湾和环渤海地区,全球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智能管理等活动与交流日趋集中,逐渐形成了以一个超大型城市为核心,集聚着众多城市的城市密集区,城市发展由“独立式”为主转变为“集群式”为主。
  3、城市化水平空间异质性日益明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步扩大,直接导致了东西部大的区域空间上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均有显著差距。东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广域分布,并出现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以及较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而西部地区城市化主要依赖资源型工业和重工业,城市布局相对分散,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省际与省内发展也同样差异巨大,其中京、津、沪的城市化水平最高,黑、辽、粤、苏、浙、闽、琼、鄂等省区的城市化水平次之,其他省和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规律
  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各种资源环境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资源环境的变化特征和主要问题也随之不同。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演化,可以透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出来。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消耗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消耗规模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在总量上是不断增加的。同时,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是有差异的:先是缓慢增长的阶段,再经历加速增长阶段,最后又到缓慢增长甚至略有降低的阶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大体沿拉平的“S”型曲线推进(如图1所示)。
  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居民消费需求,对资源环境的消耗相对比较少,速度也不快。在城市化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增长期,资源环境消耗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后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稳定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不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内涵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此时,城市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资源环境消耗少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对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因此逐渐放缓,消耗的数量趋于稳定。到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化对资源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尽管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水平会不断提高,但由于居民消费水平仍将缓慢提高,至少不会降低,因此资源环境的消耗总量即使有所下降,也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消耗强度
  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消耗强度大致呈倒“U”形变化,符合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演化一般规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其理论核心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或环境质量的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质量先是恶化,而后得到改善。一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增长,环境破坏的强度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加速了环境质量的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破坏的强度下降,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改善(如图2所示)。
  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EKC曲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强度的变化。这是因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空间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渐次增长,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环境污染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城市人口、产业以及空间规模较小,资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城市化开始加速,随着城市人口、产业以及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资源耗费超过其再生能力而使环境恶化。同时,由于这时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技术的落后、环境意识的淡薄以及资源的无序开发,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化水平缓慢提高乃至保持稳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资源环境消耗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同时,人们控制环境污染的意识、能力和资金投入逐渐增强,环境污染越过高峰值后开始下降,环境状况随之逐渐改善。这一过程从不同国家城市环境状况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得到印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