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建设的相关思考】 辅导员激励考核机制
 

【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建设的相关思考】 辅导员激励考核机制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0:26 影响了:

  摘 要: 在倡导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对辅导员自身保障机制的建设还亟待提高。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热点问题依次是: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问题、加强培训机会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问题、明确岗位职责问题、提高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问题等。辅导员自身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也是一个关键。虽然,目前有不少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就构建辅导员保障机制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现状入手,对辅导员岗位发展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以及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保障机制建设 评聘机制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注和重视,辅导员这个群体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的颁发为标志,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然而,当前在倡导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对辅导员自身保障机制的建设还亟须加强。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依次是: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问题、加强培训机会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问题、明确岗位职责问题、提高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问题等。①本文就构建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对高校辅导员这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队伍的建设,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持、人才选拔、管理培养等方面,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规范管理有待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下。
  1.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辅导员在高校里的更迭频率很快,一批批辅导员大多干三至四年就转岗。他们更看重的是高校稳定而有前景的环境,大多数辅导员的共同打算是先就业再择业,因此缺乏持久精神,导致高校学生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辅导员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一部分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素养和综合能力不尽如人意,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也有部分辅导员心灵脆弱,逃避现实,工作不够深入,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被动应付工作,缺乏创新意识。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尚待落实。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提升、培养方面无较大发展空间,使大多数人只是将辅导员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由于培训体制和终身学习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知识上的耗尽感、职业的倦怠感在辅导员群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以上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性不高,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缺乏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辅导员队伍“如何加强”、“怎样建设”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开创符合本学校实际的学生工作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提供有力的组织管理保障,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辅导员有自己的“码头”,确立属于自己的学生工作理念。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我们不是没有启迪的。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国情不同,但某些管理模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在国外一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大学的校规校纪必须以此为依据。以美国为例,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一个基本前提是:成年大学生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具有法律规定的自主行为权力,也承担与之相应的后果。同时,《高等教育法案》等法律也明确规定了高校的权利和义务。②因此,在美国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边界十分清晰,权、责、利对等,除了教育以外的一切事务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既有利于避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的顾忌和盲目性,又保障了管理者自身的安全,同时在规范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起到了监督作用。这方面很值得国内高校借鉴。诚然,我国在加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中,还要根据国情,处理好道德诉求与法规之间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要明确学校的责、权、利,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法可依;使全员育人制度化,明晰专业课教师队伍的育人职责,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目标应该一致。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包含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的内容很广,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加快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人才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建设,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以美国为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校园安全、职业指导、学习困难学生指导、学生经济资助、学费管理、注册管理、团队建设、领袖培养、校外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新生服务、志愿者服务、国际学生事务、志愿者服务、学生惩戒、性问题及相关的校友会、家校联系、健康教育。③每个领域皆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专业人士,组成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庞大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主要还是由一线辅导员队伍承担,使得辅导员的工作繁杂而琐碎、缺乏重点,加上人员、专业性配备不合理,导致很多方面的服务还未形成体系。高校最好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领域的具体服务范围,明晰分工,使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更有方向和依据,也有利于保障辅导员自身的利益,明确权责,切实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构建高校辅导员岗位发展保障机制
  构建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而高校辅导员岗位发展保障机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构成。
  调查资料显示,④当前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有如下特点:一是配备不合理。自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在教师数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高校的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超过了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每2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的标准。二是岗位的流动性大。高校专职辅导员平均任职周期低于5年,调查显示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大,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工作的连续性,经验的积累,以及职业化道路的发展。三是年轻化。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而且女性占大多数,超过50岁,以此为终身职业的辅导员很少。四是地位待遇偏低。虽然绝大部分高校给辅导员发放了一定的岗位津贴,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的收入低于本校的专职教师。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处于学校中等偏下,很多辅导员甚至还比不上学校行政部门的一般科员,地位、稳定性仍有待提高。简言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具有配备不合理、流动性大、地位待遇不高、年轻化的特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