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与视觉文化] 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与视觉文化] 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

发布时间:2019-07-15 04:03:50 影响了:

  [关键词] 视觉文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  [摘要] 视觉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和思维范式,是一种以“影像”、“景观”为核心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也是意识形态的新载体。它通过制造出拟真的幻象,诱使观众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替代性的幻觉,成为意识形态控制日常生活的新方式。实现这一控制的内在机理是视觉文化“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也就是个人在消费影像和景观时,沉迷其中,由外在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自愿认同视觉文化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7—0028—08
  一、视觉文化的兴起
  视觉文化是与视觉相关而形成的文化形态,视觉与“看”相关联,视觉性则是“看”的哲学话语,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如同吃是人的日常行为,看也是人的日常活动,但人类思想史上,吃总是被认为是一种生理需要,与之联系的味觉总受贬抑;而看则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活动,与之联系的视觉被视为通达真理的高级器官而备受褒奖。尤其在西方,常常运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种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视觉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客观’的信息,并且视觉所传达的信息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由此形成有关世界的知识。”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甚至形成了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他们依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关系把人的感官分为距离性的感官(视觉和听觉等)和非距离性的感官(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作为认知性高级感官的前者,一定优于欲望性低级感官的后者。五官中视觉最为重要,它“能使我们认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是我们有益东西的源泉,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以视觉在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一套以视觉行为为标准的认知制度和价值秩序,一套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制度。可见,视觉文化就是视觉性的自然伸展,是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价值标准和文化制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从视觉文化的理论发展看,最早可追溯到德国思想家本雅明。1935年,他在最具颠覆性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机械复制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其中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即视觉文化带人人类的社会生活,塑造出艺术与大众的新型关系,使传统“韵味”的艺术无可挽回地衰落。新的视觉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审美静观,而转向了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以动态图像制造出令人“震惊”的视觉冲击。视觉效果的可复制性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使艺术的革命潜能得以实现。此后,海德格尔也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现代世界图像’(Weltbild der neuzeit)和‘现代的世界图像’(neuzeitliches Weltbild)这两个说法讲的是同一回事,它们假定了某种以前绝不可能有的东西,亦即一个中世纪的世界图像和一个古代的世界图像。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毋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到了1960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针对现代商品的新属性,明确提出“景观社会”的理论。在他看来,景观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商品变成了视觉形象,或者说视觉形象即商品,视觉形象成了人们社会关系的新中介。1993年,匈牙利的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正式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指出电影等视觉文化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取代印刷时代。从此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美术、艺术史、社会学及其他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学界也开始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美学理论家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从艺术、现代性、身体图景等多角度研究视觉文化,提出视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在工业化国家里,生活越来越受到视频的监视:在公共汽车和购物商场里,在高速公路和桥梁上,以及在自动取款机(ATM)的边上,摄像镜头在一刻不停地监视着人们的行动。……在这个图像的漩涡里,观看远胜于相信。这绝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在他看来,后现代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彻底被视觉化了,这是一个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是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是一个截然有别于以文本、话语和语言为主的传统社会和现代性早期的视觉文化时代。
  同时,视觉文化也是伴随着媒体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得以兴起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以及电视、电影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变革,人类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不断挤占、征服甚或凌越文字,充斥耳目的视觉影像对传统文字阅读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给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影、电视、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包装和外观设计、书刊封面及插图……激流回荡的视觉影像符号日益笼罩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传播日渐成为人类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铺天盖地的影视广告和光怪陆离的影像文化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在当代这个大众文化流行的消费社会里,影视文化以强烈的视听震撼影响着大多数人,电脑窗口不时弹跳出的一个个图像景观,使受众不厌其烦地浸淫在无尽的审美愉悦中。受众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观看电视电影中快速移动的影像,浏览网络媒体中应接不暇的图片,注视日常生活中瞬息万变的景观。
  在媒体新技术和国外研究的推动下,2000年前后,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热潮,较早的有《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开辟了“视觉文化”研究专题,此后一些文化研究网站也设立了相关专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视觉文化研究所。2003年后,这个词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同时出现了更为直观具象但范围较窄的“读图时代”之说法,并有学者把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思维范式。“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而且,学界对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以及在某些领域的现象做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图像霸权、身体政治、奇观电影、视觉消费等理念。随着影视传媒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视觉影像文化从电影、电视到商品广告已全面渗透日常生活,成为时下显在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挥之不去的梦魇式存在。“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预示着“视觉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一文化形态显然不同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它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已不再仅仅作为认知制度、文化制度的标准,不再仅被看作是反映和沟通我们生活的世界。事实上,它还创造这个世界,通过图像建构、折射或扭曲一个民族或个体的信念价值或意识形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