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青春因健康而美丽】 健康青春美丽
 

【青春因健康而美丽】 健康青春美丽

发布时间:2019-01-16 04:14:19 影响了:

  最看不得青春期的女孩子吃正餐像猫咪一样――一边对饭菜挑挑捡捡计算着卡路里,一边嘟囔着“肥死啦”或“这个月又重了一斤”之类的唠叨……可是,亲爱的妹妹们,你真该知道有多少人在羡慕着你们水色的青春和脸颊上肉嘟嘟的baby face。
  也看不懂快餐店里的“小猪弟弟”和“小象妹妹”们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可乐、汉堡、油炸食品和大桶的冰淇淋――明明知道那是导致体重增加的罪因啊。
  没有人会拒绝美丽。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带给你健康的身体,而青春,正是因健康才能更美丽地绽放。
  
  落入贪食星球?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千寻与父母旅行到陌生奇怪的小镇,父母被镇上餐馆中的美食所吸引,欲罢不能,开始大吃,一直吃到被魔法变成了牲畜,于是千寻开始了对父母的拯救。
  当时看这部动画片只觉得荒诞和离奇,可现在却觉得,宫崎骏并非虚构。没错,我们正渐渐陷入贪食的陷阱:没时间吃早点,中午时分饥肠辘辘,于是冲到食堂敞开肚皮猛吃,一顿饭要吃回两顿饭的感觉;
  自助餐厅里,面对丰盛的食物,总是抵御不住诱惑,把餐盘堆到满得不能再满;
  无法抗拒必胜客、KFC和麦当劳的吸引,对汉堡、比萨和各种油炸食品欲罢不能;
  为了考试和繁重的课业,我们花尽了心思,焦虑之下,喝下了一瓶瓶可乐、奶茶、咖啡,吃下了一包包薯片、零食。
  就这样,我们吃下去的早就超过了身体的需要!
  报应很快就来了,虽然我们不会变成动画片中可怕的牲畜,但是曾经玉树临风的小帅哥和婀娜多姿的小美女,却变成了小熊维尼一样的圆嘟嘟。
  
  警惕享“瘦”的代价
  瘦身之风愈吹愈盛,“瘦就是美”已经成为少男少女们的时尚观念。甚至有不少青少年盲目地采用节食和服用药物的方法企图短期内减轻体重。
  在香港,一家机构对近千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其中近8成受访者有减肥计划或者正在进行减肥。而他们大部分人的体重正常甚至还没有达到标准。这些青少年的理由是,肥胖令他们缺乏自信,并且会被人取笑或被歧视。而他们对自己身体最不满意的部位是大腿和肚子。为了使自己变得“漂亮”,他们使用了各种瘦身招术,其中主要是节食和吃药。
  在日本,神户女子学院生野照子教授调查了1250名大、中、小学生,78%的中学、大学女生“担心体重过重”,小学生“担心体重过重”的也达73%。
  在欧美,厌食症向来是青少年排行前三名的问题之一,除未婚怀孕、药物滥用外,就是厌食和暴食等饮食失调问题。青少年愈来愈注意自己身材,在目前瘦才是美的价值观下,青少年厌食症患者有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棘手的社会难题。
  其实这些青少年都知道减肥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正值发育年龄的青少年。但是由于社会上不断宣传“瘦即是美”的观念,所以很多年轻人无论现在体重如何,均希望通过瘦身使自己的体型变得“更完美”。青少年有时间打扮自己,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形象,为保持体态轻盈而导致厌食症的人也更多。
  愈倾向嫌自己胖的女孩子愈容易患厌食症,缺乏社会支持、没有人倾吐心事、三五好友相约减肥、不善处理自我情绪的青少年,也愈容易成为厌食症患者。这些少年通常只比标准体重胖一、二公斤,但很可能在亲友调侃下,就拼命减肥,许多人因此变成皮包骨、皮肤变薄、心脏功能变差,甚至死亡。
  
  吃多少才合适?
  从自身感觉来衡量,每顿饭后精力充沛,到下一餐前,有一点儿饥饿感就好。
  如果每一餐都吃到有了饱的感觉才放下筷子,其实已经超标了。长期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对饱的感觉变得迟钝,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人的大脑中存在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它们和大脑皮质一起,通过胃肠道的反应对人的食量进行着有效控制。当胃排空后,大脑皮质收到饥饿信号,神经中枢就会向饥饿中枢发出进食指令,而向饱食中枢发出抑制指令,这样我们就开始进食。当胃肠道感觉到膨胀,就会把饱食信号通过反射的方式发送回去,于是进食停止。
  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习惯。当人们聚餐或边吃饭边想别的事情时,往往会花很长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在聊天或其他事情上,饱腹感反应相对迟钝,容易吃得过饱。吃东西时狼吞虎咽,吃的速度快过了饱食信号的传递速度,也会过度摄取。
  
  用“心”饮食
  2007年11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公布的研究显示,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所以请相信:“饿”有好报!吃到意犹未尽的7分饱,绝对是每个人的健康必修课!
  欧美目前正流行一种兼顾心理减压的饮食法,即“用‘心’饮食”(Eating Mindfully)。这种饮食法,关注你是否饥饿、孤独、痛苦、无助,并开出了处方。实际上,为什么吃和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饭前使用这个小“魔法”,用“心”品尝,你会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
  1.手中拿起一片面包,仔细看着它,想想你会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它;
  2.把面包拿近,试着“看穿”它,你看到了什么;
  3.闭上眼睛,花半分钟仔细闻它,想象大片麦田正迎风摇曳;
  4.撕下一小块面包,轻轻放在嘴边,试着体会它的触感;
  5.将一小块面包放进嘴,感受它的丰富味道;
  6.缓慢地品尝每一口面包并想象食物能带给你能量和营养,直到吃完整片面包;
  7.心里洋溢着感谢,向所有制造这块面包的人道谢:农民、厨师、司机、售货员。
  
  饮食观点YES or NO
  1.饥饿=食欲?
  NO!身体产生饥饿感是由体内的刺激产生。胃里没东西时会收缩,如果还不补充食品,就会引发轻微的头晕、发抖及血糖降低等症状。与饥饿感的形成完全相反,食欲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如美食光鲜的外表及香喷喷的味道等引发的。
  食欲和饥饿感常常被混淆,因为产生时都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唾液开始增加,胃也开始收缩。不同的是,如果不加理会,食欲感很快就会消失。经常节食的人比较不容易区分自己是真饿了,还只是嘴馋,当他们一旦向食欲投降,就会忍不住特想吃高热量食物。超重的人,不是让自己挨饿就是吃得太撑。于是他们更容易掉入饥饿──暴食的陷阱。如果少食多餐,就不会产生这种难以抑制的强烈渴望。
  2.天生贪吃?
  Halves。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 Leptin 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决定食欲的大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理正常的人如果食欲超大,很可能是童年时家庭的喂养习惯所造成的。那些用奶瓶喂奶的婴儿,常常被喂过多的牛奶,养成吃的比需要的多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也会一生相伴。
  出生的季节也可能影响胃口,寒冷天气出生的人,食欲通常比出生在温暖季节的人更好。
  3.锻炼后食欲更旺?
  NO。很多人觉得运动会让肚子更饿。事实上,运动后,身体会释放出一种能够抑制饥饿感的化学物质。从长期来看,运动能帮助稳定胃口。常运动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食欲。研究发现:有规律地进行运动的人会吃更多的高碳水化合物、低卡路里的健康食物。
  4.眼大肚子小?
  YES!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营养学教授布莱恩・沃辛克,将54名志愿者分两组,第一组用普通碗喝汤,另一组的碗却被暗地里做了机关――底部与一个大汤锅相连。结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二组人喝的汤比第一组平均多出了73%,摄入的热量也平均多出了113卡。但两组人自我感觉喝饱的程度基本相同。沃辛克教授评价:“这说明人们是用自己的视觉,而不是胃部的实际感受来判断该摄入多少热量的。对于饮食控制来说,这很危险。”
   (张南推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