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以《楚辞》为例,论典籍英译在翻译发展中的意义:楚辞英译
 

以《楚辞》为例,论典籍英译在翻译发展中的意义:楚辞英译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5:52 影响了:

  摘要:学术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此把《楚辞》英译实践作为专题加以研究,剖析典籍英译实践在翻译学发展和构建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典籍英译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与充实译学领地,促进译学的发展。希望与译界的前辈和同仁一道讨论并提高,为促进中华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发展,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典籍英译 《楚辞》英译实践 翻译学 翻译实践
  
  一、什么是典籍英译实践
  典籍英译是指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用英语把中国的典籍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是沟通中国人与说英语国家人类的思想感情,传播知识和悠久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典籍英译在译学构建中的贡献
  典籍英译实践是典籍英译研究的基础。首先,它主要包括对典籍英译原作、译作和译者的研究,如果中间涉及转译,还要包括对转译作品的研究。其次,它包括复译和译作对比等领域的研究。因为有译者对译作的不断改进和不同译者对原作的不同译本使典籍英译实践不断保持生命力,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典籍英译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在评价与赏析译作和不同译作间进行对比之中,典籍英译批评也因此不断改进与深化。
  典籍英译研究内容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研究角度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艺术的、哲学的、心理学的……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典籍英译对译学构建的贡献。
  1.文艺学方面
  对于在典籍英译中是应当使作者靠近读者,还是使读者靠近作者?这要看实际需要了,具体可分为如下三类:
  (1)尽可能使汉语的表达符合英语规范。这要求译者完全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把所有不符合英语读者口味的汉语表达法全部改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这就是学者们说的“归化”。
  (2)尽可能在英译文中再现汉语的修辞手段。这要求译者完全不去考虑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法,为了使英语读者对原作的表达有最直接的认识,译者一般把原文中的结构和形象直接译为英语。让读者品尝到“洋味儿”,是学者们说的“异化”。
  (3)综合前两种类型。这是一种折中的手段,译者需采用直译加注释,既令读者很容易接受,又不破坏原作的意象。
  2.语言学方面
  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英汉语言差别很大,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典籍英译是跨语言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汉译英的语言转化,可在译作中令读者知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交际学方面
  简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读者、原作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出能起类似原作交际作用的译文。对典籍英译而言,它是一种令英语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给东西方人民提供了思想交流的机会。
  4.哲学方面
  翻译是一种解释,它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者的译法等因素,译作本身就是再创造。从哲学角度来说,译者要时刻留心辩证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种种矛盾对立的关系,避免‘过’和‘不及’。”因为好的译作正是黄金分割中那完美的契合点。
  三、以《楚辞》为例,浅论其在典籍翻译发展中的趋势
  1.英译现状
  虽然在《楚辞》外译的历史中,英译起步较晚,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自从1879年派尔克在《中国评论杂志》发表了《离骚》英译以来,《楚辞》英译便层出不穷。1884年,翟理斯教授在上海出版了《中国文学精华》,其中有《卜居》《渔父》和《山鬼》的英译;1895年,理雅各布在《亚洲学刊》发表了《离骚》英译;1929年,林文庆在上海出版了英译《离骚》。1955年,韦利出版了《九歌》。1959年,霍克思在牛津大学出版《楚辞》全译本。近年国内出版的英译本则有许渊冲英译、杨逢彬编注的《楚辞》(湖南出版社,1994)、孙大雨的《屈原诗选英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和杨献益夫妇的《楚辞选》(外文出版社,2001)等。尽管以上译作瑕瑜互见,但是,这些走在前面的巨人们弘扬了华夏文化,探索了翻译的路径,为产生更好的译作准备了条件。
  2.楚辞释译
  楚辞是**诗,其译法有多种。非诗化译法舍弃这些要素,是一种减值翻译的方法,难以使原诗的美学价值得到较全面的再现;而诗化译法中的韵体译法比非韵体译法更进了一步,它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遵循的是更高的标准,因而具有更为全面地再现原诗美学价值的潜在功能;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按照这种以文艺美学、汉英比较诗学及翻译学等有关理论(如等效理论)为支撑的全值再现原则翻译出来的文本,作为媒介和审美客体,更加适合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取向。
  四、典籍英译实践在译学构建中的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译学界引进和吸收了不少西方翻译理论,使得我国也相继进行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等书籍的英译。现代典籍英译的主要特点是文学典籍英译系列化和系统化了;典籍英译的工程逐渐扩大;典籍英译论著层出不穷。这些论述,既指导了当时的翻译,也丰富了我国的译论思想。而且由于典籍英译的不断改进,在很大程度上还推动了翻译事业得不断进步。
  1.具有时代必要性
  中国典籍文化翻译是一个民族意欲开拓自己的文化前途、丰富自己的精神营养所不可缺少的。它强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益于解构当今西方某些发达国家霸权主义者试图借“全球化”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策略,有益于真正实现多元共存互利的文化全球化目标。已英译的一些优秀而充满智慧与体现我国哲学思想的作品有:《诗经》、《老子》、《离骚》、《易经》、及四部明清时期著名的章回体小说等。但这与我国翻译国外的作品相比在数量上相距深远。对于翻译界学者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把更多的中国古代书籍译为英语,让外国人了解中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有中国特色的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丰富翻译技巧
  典籍英译属于汉译英的范畴,由于有中外译者从事中国典籍的翻译,从中积累了许多翻译技巧方面的经验。如翟理思在翻译《礼记》中的一段文字就运用了增饰、省略、曲译、并句和折句等五种技巧。王佐良的《文心雕龙》,从选词、造句、成章等诸方面都匠心独运,译文清晰流畅。这是译者对英译技巧准确运用的结果,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做出的富有成就的翻译探索。笔者在文化典籍翻译实践中对有文化色彩的词也总结出有七种方法,即移译、音译、替代、解释性译法、译出含义,兼用意译及注音和给原文汉字加注说明。
  3.增益译学理论
  从翻译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翻译学这门学科要有所发展,其动力之一就是来自变化的实践。典籍英译实践的变化与丰富为典籍英译理论和译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课题。在翻译界探讨较多、较引人关注的是中国诗歌英译。就汉诗而言,中国诗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并具有教育意义。有中外译者的诸多译诗实践,因而才使我国的译学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现在中诗英译可分为散体派,诗体派,仿译派,意象派等派别,各派译者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繁荣着我国的中诗英译。
  五、结语
  在翻译学的研究中,中国典籍英译实践可谓功不可没,正因为有了大量汉籍英译作品的出现,使得翻译作品不断丰富的同时,翻译理论界的讨论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推动了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又促进翻译学理论的完善与进步。可见,典籍英译实践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典籍英译实践研究需要广大翻译学者的不懈努力。典籍英译研究是翻译学研究中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有待中外翻译理论工作者共同开发的一个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楚辞的文化破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学斌.穿越语言文化差异[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许钧.思考应该是自由、闪光、多彩的――代前言[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柯文礼.文学翻译与哲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李文革.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7]秦华.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文心雕龙》译文二段评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8]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译及其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规律[J].中国翻译,2003,(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