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师范大学生的自我定位_阜阳师范大学
 

浅谈师范大学生的自我定位_阜阳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54 影响了:

   [摘要] 师范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要达到大学生的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所以,师范大学生应该在在校期间就要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今后成为合格的教师作准备。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 创新 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中小学都面临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当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紧锣密鼓地改革时,未来的教师――师范大学生,必然面临着双重角色。即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这既是一个师范大学生自身内部的纵向比较与提高,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大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就注意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从师范生的角度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
  与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同步,我国大学校园也洋溢着一片改革的生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面,当大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在身心上作出调整,加强师范大学生身份的自我认同,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员,师范大学生个人是很普通的,必须达到大学生的一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应“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中,‘通’即通晓、高尚、明白,也有触类旁通之意;‘识’,智也,指目光远大,有学识、有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语言、文化、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体现为公共课及选修课。许多大学生不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认为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并且和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所以一笑拒之。
  其实,通识教育中的许多课程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常识,它的作用很大。如果一个人只会专攻专业知识,那么他/她的生活将会是狭隘的,同时,他/她的专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作为教师如果只会专业知识,那么就可能因为知识面过窄而失去用渊博知识“征服”学生的一个条件。而且通识教育也是自我素质的提高过程,并能加强自身的涵养。
  2.精通专业知识
  我国的大学是为我国社会各部门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1952年下半年,我国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专业设置。到今天,我们的专业体系已日臻完善,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人才。而这种高科技人才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应该对学习生活作适当安排,制定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来丰富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给自己信心,在找工作与工作期间游刃有余。现今,大学的扩招制度使大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想上大学但又不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索然无味,专业知识也是学得一塌糊涂。兴趣是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兴趣的确学习专业知识是痛苦的事,但是这对以后的就业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且,只要认真的去钻研专业知识,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体验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乐趣,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下,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
  3.培养创新思维,全面贯彻素质目标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忽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敢想敢说。一位科学家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缺乏力量或金钱,而是缺乏想象和信念。”我们的创新意识首先是从改变逆境和不愉心情开始的。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想他人未所想做他人未所做的事,这便是一种创新。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熏陶与感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其次,“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创造性思维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也就是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这样才能在所见所识中发现人之所未知之处,得出不同的结论。没有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应该有合格的成绩,高尚的道德思想素质等。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师范生是不够的,师范生还要从教师这一职业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早在1995年,我国在《教育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提出教师应被视为专业。教师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更应该转变那种传统的教师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大学生身份,做好就职准备。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教育教学技能。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老师”,是横在师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根据《班主任之友》杂志对教师类型的调查,总结出了最受欢迎的教师有以下几种:“亲人型、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在《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一文中,谈及了不受欢迎教师的几个缺点:“意识不到创新潜能在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素养、缺乏宽容心、缺乏创新性工作”。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优差区别还是在自身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以下5方面来提高自己:
  1.做一个高尚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社会性,人用大脑思考并且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与动物相区别,人不再是动物,还因为人的情感中有极强的道德约束力。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完整个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还要认识到,学龄阶段的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影响,有些是外显的影响,但是有些却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素质通常是以内隐的形式对学生发生作用,所以教师要力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校师范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做一个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从平时的言行开始,向优秀教师的标准靠近。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之所以把职业道德单列,是因为近年来许多人对教师这一职业未曾摆正心态。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教育观:“狭隘的自然功利教育观”(教师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等同,认为是赚钱的工具)和“极端的外在超越教育观”(把教育事业视为神圣的,它不应该和金钱挂钩,否则就玷污了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劳心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教育事业需要奉献,所以功利教育观不利于教师全身心的奉献。但是,教师也需要生存,也要消费,所以超自然的教育观也不太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动力。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教师职业观的问题,避免极端教育观。
  3.扎实的教学技能,宽广的知识面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种,所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自不必说。其次,师范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师范生要拓宽知识面。任何一个受学生喜爱和关注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博览群书,学好公共课,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第四,掌握教学技能。“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教学简笔画)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需要多练习。其中,普通话是其中重要的一块。今天,人口的流动使许多人之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普通话自身的进一步推广。同时,师范生还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作好准备。
  4.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创造性思维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时,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都是刻板的无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也会变得呆板,毫无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根据我国大学的类型,师范类人才是要“既有较宽的基础理论,较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师范生如何培养自己能力呢?主要是多看书,打下知识基础,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不要拘泥于历史与现实的磕绊。在校期间应多关注社会和学术动向,把学习、思考、研究结合起来。
  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双重角色,致使在对它定位时必须从多角度着手。综上所述,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和合格的师范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师范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师范生是第一位的,合格的大学生是第二位的。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合格的师范生,一个合格的师范生肯定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师范大学生的要求比仅仅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要求更高。所以,师范生必须要在校期间就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走好教师专业发展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布朗大学的教学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2]马武等.教学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技术,2003,(1).
  [3]鲍竹林.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素质定位[J].教育艺术, 2003,(3).
  [4]陈迹.学校德育怎样指导学生的活动[J].教学与管理, 2003,(5).
  [5]李进才等.中心城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人民大学教学, 2003,(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