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风”为例]流行音乐2018抖音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研究――以“中国风”为例]流行音乐2018抖音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2:27 影响了:

  [摘要]流行音乐民族化在当今华语流行音乐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了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一个具体表现阶段――“中国风”阶段展开分析,重点从“中国风”的文化属性、艺术特征等角度展开其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 民族化模式 “中国风”
  
  一、什么是民族化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民族化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化方式的特征,而是在某一特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下,由各种民族化系统全部特征的总和有机联系构成的一个稳定的体系。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民族化方式的存在,而是强调了构成民族化各种因素内部的一个有机联系,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呈现,一经形成,将会在一定时限内发挥作用。
  该定义着重强调了“民族化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间的稳定性与立体性。也就是说,“民族化模式”的各组成要素必须具备自身稳定的文化特征,并且各要素之间必须是相互影响的有机关系。
  在完成了对“民族化模式”内涵的解读之后,结合笔者对“民族化”与“流行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本文开始对华语乐坛近些年来影响力较大的“中国风”现象进行具体的民族化分析。
  
  二、“中国风”所体现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特征
  
  “中国风”这一称谓并不是最早由音乐理论界提出的针对流行音乐某一时期发展特点而命名的概念,但为了理论研究的严谨与规范,本文在对“中国风”展开分析之前,尝试着对“中国风”的内涵做一界定。
  1.什么是“中国风”
  对于“中国风”的内涵,不同身份“中国风”的参与者和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流行音乐人看来,“最近所提到的‘中国风’一般指的是近几年来的,比如从周杰伦他们开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创作人和创作歌手,他们自觉地把中国一些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
  此外,在互联网上有人把“中国风”的概念界定为“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针对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它对“中国风”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形态的层面,而缺少了从观念形态方面对“中国风”特点的总结,并且该概念中“三古三新”的提法还有待商榷。
  在上述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风”的理解如下。
  “中国风”指的是于2005年开始兴起的,以周杰伦、王力宏、陶�为代表的,以R&B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作品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民族审美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及其音乐作品。
  这里所说的“民族符号”指的是所有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国风”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包含有鲜明的民族符号;而隐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虽然没有鲜明的民族符号,但整个作品却营造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此时,民族审美心理就成了衡量这首作品是否属于“中国风”的标准。
  2.“中国风”民族化创作特点分析
  (1)以R&B与Rap曲风为主的音乐旋律―音响形态层面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大多采用R&B曲风或Rap说唱,配器与伴奏中常出现民族传统乐器,以及戏曲音乐的旋律片段。如陶�的《susans说》,信乐团的《北京一夜》,黄阅的《折子戏》,周杰伦的《霍元甲》等歌曲,都加入了传统戏曲唱段;而王力宏的《在梅边》与《花田错》虽然没有直接采用戏曲唱段,可在乐曲的旋律写作与说唱部分,均使用了与传统戏曲颇为神似的创作技巧。至于在乐曲的开头与间奏中加入民族传统乐器的创作手法,在“中国风”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
  (2)古典意象词语与鲜明民族符号词语的运用――歌词内容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的歌词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派,作品中多使用具备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的词汇,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二是依靠歌词中包含的,具有符号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来体现作品的民族特色。
  ①古典意象词语的运用
  在运用具有古典文学意象词汇进行歌词创作方面,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系列作品,可以说是个中翘楚。这些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无不营造出一股忧伤的情愫,这些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柔倾向不谋而合,从而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民族审美心理的共鸣。
  这类作品虽然在词作中没有出现具有鲜明民族符号性质的词语,但仍可以引起欣赏者审美心理的共鸣。关键是创作者在其中运用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词汇。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见到大量的不断重复出现而具有某种隐喻和象征意味的意象,在植物方面有:梅、兰、菊、松、柳、荷、梧桐等;在动物方面有:杜鹃、归燕、啼猿、鸟雀、马等等;在天象方面有:日、月、云、风、霜、雨、露、雪以及黄昏、夜色等等;在自然风物方面有:青山、流水、灞桥、荒冢等等;在人事方面有:归舟、危楼、残烛、笛声、美人,等等;这些传统意象不仅仅是个体情感对外在物象的偶然性投射。而是积淀在一个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的显现。
  此类的中国风作品,正是在歌词中大量运用了许多具备中国文学传统意向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触觉意象与听觉意象,使作品显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以便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赢得欣赏者对作品民族特性的认可。
  ②带有符号性意义的传统文化词汇的使用
  除了运用传统意象创作手法使作品显现出民族特性之外,“中国风”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在社会中认知率较高的传统文化词语,作为一种民族符号来使作品体现出民族特色。
  该类作品例如,陶�的《孙子兵法》、《讨厌红楼梦》;林俊杰的《曹操》、《江南》;吴克群的《将军令》、《老子说》;胡彦斌的《皇帝》、《葬英雄》;后弦的《西厢》;SHE的《十面埋伏》、《金钟罩铁布衫》;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乱舞春秋》、《霍元甲》、《四面楚歌》;Tank的《三国恋》;江凯文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豆》;华少羿的《梨园英雄》,伊能静的《念奴娇》等。这些具有符号性的词汇,一经出现便会很轻易的引起欣赏者民族审美心理的回应。
  (3)多元表演方式与多重社会因素干预―行为层面的特点
  ①操作行为层面的特点
  “中国风”作品在操作行为方面,常采用说唱、戏曲唱腔、自由转音等演唱方式,赋予表演者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特点主要是受R&B与Rap曲风的影响。
  ②文化参与行为层面的特点
  在文化层参与行为层面,对“中国风”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的不间断尝试,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持,以及音乐界的跨界创作与演出这三个方面。
  伴随着音乐领域跨界风的盛行,人们的音乐创作观念变的更为开放与多元,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流行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所使用和关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流行音乐界的“中国风”终于找到了得以广阔发展的文化空间。
  3.“中国风模式”分析
  “中国风模式”主要指兴起于2005年,由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民族特色以及影响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文化环境等诸要素所构成的一个较为稳定且相互作用的体系。
  “中国风模式”的构成要素如下。
  (1)音乐作品形态方面大量民族符号的运用。这些符号可以是具体的,如民族乐器、戏曲旋律、传统民间故事、文学经典、绕口令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内涵的词语或画面,这就有可能让欣赏者从审美心理的角度,产生对作品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认可。
  (2)“中国风模式”下流行音乐作品在音乐风格方面,主要以R&B与Rap曲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3)“中国风”代表作品的演唱者与表演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而且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喜爱。
  (4)整个音乐界出现的跨界与多种音乐元素相互融合与碰撞是“中国风模式”所依托并对“中国风”创作产生影响的音乐创作背景。
  “中国风模式”各要素间的结合方式表现为:在音乐界多元音乐元素“混搭”创作风潮的影响下,华语乐坛的一批新生代“唱作”(集音乐词曲创作与音乐演唱于一身)歌手,开始把流行的、时尚的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该类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主要以R&B与Rap曲风为主,并依靠作品中大量的民族符号来体现其民族特色。
  在“中国风模式”中,东西方音乐元素有机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在西方流行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作品民族特色大多通过鲜明的民族符号得以体现,或是综合运用视觉意象、听觉意象以及传统诗词所代表的文学意象来获得欣赏者审美心理的认可。并且,在“中国风”盛行之前,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对民族音乐的保护政策也同样对“中国风模式”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影响。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干预,流行音乐创作者才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创作上的偏好。
  除了主流社会意识的影响,“中国风”作品的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也充满了兴趣。例如,王力宏在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时说:“我还在研究中文说唱,因为很多英文说唱转换成中文后,感觉怪怪的,就像直译的东西一样。Hip-pop、Rap的东西很吸引我,阿姆的词我研究的很多,英文中很多精巧的押韵,非常密集,甚至每一个词都带韵,中文根本做不到,这是种很新鲜的听觉。Hip-pop和R&B整体感觉很重要,每年黑人音乐里,都会有些破坏语言规则的生词冒出来,中国也该这样,不但听觉很新奇,而且后来都变成了俚语,我在唱Hip-pop和R&B时试着融入很多中国的神韵和内涵。”
  此外,“中国风模式”作品随着音乐电视的发展,还表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在音乐电视的画面中出现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视觉意象,从而在作品本身并不具备民族符号的情况下,通过音乐电视呈现的视觉意象,为作品增添民族特色。这是其它两种模式的音乐作品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小结
  
  “中国风”可以说是流行音乐界民族化创作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2003年之后,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一次主动选择,之所以说是主动选择,是因为,流行音乐发展到2003年,作品的创作与唱片市场,进入了一个低潮的调整期,好的被大家记住的经典歌曲少之又少,唱片的卖点更多的转移到了音乐之外,这当然有商业运作的原因,但同时也显示出了流行音乐的创作又走入了一个瓶颈,此时,受国际乐坛“世界音乐”流行的影响,加上国家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扶持与关注,以及2004年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使得民族意识在音乐界重新燃起了力量。而流行音乐也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的驱使下,开始了把西方流行元素与科技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5-96.
  [2]王力宏创作歌曲生冷不忌.音乐周报, 2004-8-2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