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有效利用本土文化发掘阅读资源 [发掘本土资源,充实美术课程]
 

有效利用本土文化发掘阅读资源 [发掘本土资源,充实美术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4:57 影响了:

  摘要:国家美术课程注重了全局性却缺乏全面性和地域性,本土文化元素的不足使地域性情感教育缺失。充分发掘并科学利用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资源,有效用于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弊端和校本美术课程的不足,使美术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地方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了解家乡文化的求知欲,增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使本土文化的传播事半功倍,这无疑是美术教材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本土资源 美术课程 资源利用 本土文化 美育
  
  本土资源涵盖广泛。就美术课题而言,文化资源、文物资源、自然资源、校园资源等可以发掘出很多宝贵的美术元素。《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这是美术课程改革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怎样运用我们安顺丰富的本土资源,拓展、充实美术课程,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本土文化中发掘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新课标》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安顺深厚的地方文化是多民族逐步融合于历史河流中的长期积淀,乡土文化是民间美术成长的土壤,作为本土特有的文化所衍生的美术资源,是美术课程取之不绝的源头活水。
  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耕战政略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漫长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眷带来的各自的习俗与当地文化融合,经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形成“明代古风,江淮余韵”的“屯堡文化”。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建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屯堡建筑风格……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沧桑,明清的中原文明本已成为线装的史籍,时光却在此倒流,将六百年前的江南古韵、大明遗风定格于这石头村落中。
  屯堡文化中的屯堡山歌是地方文化中一枚璀璨的珍珠。它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节,遣词造句奔放自由,善于比兴夸张,常为男女对唱,你唱我和,嬉戏逗趣。一次,安顺城某秀才途经九溪村时,见路旁的地里有一位妇女在给包谷除草时,便唱山歌逗乐:
  “妹在地头蒿包谷,哥在城头把书读;
  哥哥读书做了官,回来接妹去享福”
  妇女唱答:
  “妹在地头蒿包谷,哥在城里读鬼书,
  哥哥读书落了榜,回来抱倒老娘哭”
  借物起兴,充满智慧。当我将这个原生态的小故事作为民间美术的导入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会心而笑,调动了他们的内在体验,提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学得主动、愉快、高效。
  屯堡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文化中律动的脉搏。它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特点是:演员头戴木刻面具,伴奏仅有一锣一鼓,剧本保持宋元讲唱文体格式,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唱腔朴实、古拙、高亢,领唱伴唱相间;跳场搬演古代征战的打斗,激扬、奔放、粗犷。这种艺术形式是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具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审美学等重要价值。抛开古韵独特的戏服不说,单就那一张张木刻面具,就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其油彩绘制至精、立体雕刻讲究,不逊于京剧脸谱。在这一课题教学中,教师可分层次进行:1、认识地戏面具,了解其纹案的象征意义;2、绘制面具纹案,掌握色彩图案的表现规律;3、制作、绘制纸质立体面具,体会民间艺术美趣。
  夜郎文化 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都很独特的苗族同胞,汉朝时,他们被称为夜郎国。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这支苗族中有位耄耋老人,自称是夜郎王“多德”的第75代嫡孙,并持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青铜“夜郎王印”以佐证,该印经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为汉代文物。
  夜郎文化土壤衍生的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的安顺蜡染,便是布依族、苗族共同创造、并将其发扬光大、已经走向世界的乡土工艺美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图案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类,手法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冰纹”是蜡染特有的自然纹理。制作流程为选料――浆布――熔蜡――点蜡(以蜡作画)――染色――脱蜡――漂洗晾干。现有的美术课程只限于作品欣赏,作为本土美术教学,教师应借此将家乡这一绝美的工艺美术教授给学生。利用这一近水楼台的资源,带学生亲临参观蜡染制作过程,更具直观性。对于小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蜡染艺术,并了解整个制作流程即可;初中生除了作品鉴赏,还要学会仿蜡染工艺制作;高中生则需要动手制作真正的蜡染作品,并分析地方纹案的手法与象征意义。这不紧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更深了解家乡特有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这本身,也是美育的任务和要求。
  实际上,安顺本土文化丰富多彩,屯堡花灯、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勒尤、安顺傩面等等,这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是我们美术活动中风俗画创作的特有素材,是可以挖掘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掘当地文化中的美术因子,收集整理,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区域文化,提高乡土文化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欣赏地方美术过程中,了解并感受底蕴深厚乡土艺术,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利用地方文物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安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通过临摹图片、实地参观、现场写生地方文物,既能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自觉发现、利用地域美术资源,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乡土情结,萌发建设家乡的美好抱负。
  安顺文庙 位于安顺市城区篁学坝,是贵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以石雕精美而闻名遐迩,有“石雕艺术殿堂”美誉。大成殿前的一对透雕云龙石柱,堪称国宝。如能带学生到这里开展艺术鉴赏、写生等美术活动,效果自然不错。
  屯堡古建筑群 屯堡建筑,兼具了江淮民居与军事防御的特点,云山屯、本寨两处体现尤为明显。每组建筑依山就势筑围墙、建碉楼、设射孔,融防御、居住为一体,成为一个个坚固的军事性民居。建筑装饰极为精美,尤其在垂花门、格扇门窗、柱础等部位,都有精美的图腾雕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教师拍摄、收集这些地方建筑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临摹,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文庙、屯堡村落等地实地参观、写生,亲眼观赏家乡古建筑的独特匠心和形式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浮雕,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
  安顺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千古之谜”红崖天书、马马岩壁画、西秀白塔、平坝天台山、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天台山伍龙寺、宁谷遗址、双明洞摩崖石刻、云鹫山寺等等数不胜数,都蕴藏珍贵的美术资源。
  三、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黔中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天然博物馆,山地连绵、石崖诡异、古树俏姿,有“天然大盆景”的美誉。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龙宫等景观,其精华在于瀑布、溶洞、潭、喀斯特地质、天然盆景、石林、古迹连体成趣,高山流水、星峡飞瀑,婀娜多姿,气象万千。教师可以收集整理这些景观的图片资料,作为美术教学中的有用素材、绘画范本。
  当然,教师不能紧限于风景名胜资源,“家乡之石、可以工玉”,关于当地自然风物的趣闻,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的家乡九溪村,是安顺有最大的自然村落,号称“屯堡第一村”,这里有座山被乡民们奉为 “神山”,因古木参天、历史厚重而得名“老青山”。原先山上有座古庙,因解放初期激烈的剿匪战斗而被摧毁,现紧存断壁残垣。据说,先前这古庙中居住的和尚不用化斋,因为方丈洞中有一处杯口大的石孔,长年淌出大米来,恰好能供庙中和尚食用。小和尚贪心,瞒着方丈用凿子把淌米的石孔凿大,希望能多淌出米来,没想凿子与岩石撞击的火花,引燃了大米,将洞穴烧焦,从此石孔不再淌出大米。为求证这一传闻,我们亲自到方丈洞中考察:洞中有块七尺见方的天然石屏,名为“方丈石”,当年的方丈便是石屏后面打禅。“方丈石”后面便是被熏黑的岩壁,壁上真有一拳头大小的石孔。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果然从窟窿中抓出烧焦的大米!经仔细分析,谜底昭然:原来当地老人每年三月三都聚到这里朝山拜佛,每次到洞中膜拜都会敬上一把大米,并烧纸祈愿,所以才有熏黑的石壁和烧焦的大米。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趣事,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必定是创作欲望的催化剂,以此融入地方美术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美不胜收的自然风物、绝妙神奇的民间趣闻、四季各异的山川气象,如能经过收集、整理、精选,作为美术教学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对家乡认知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就在自己身边,学生亲手画出自己的家乡美景,这将是多么美好的艺术享受过程,无疑对他们的美术兴趣是有效的激活!
  四、开发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但总体而言校内美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料、美术教学设施、美术作品展示场地、校园文化与校园风景。
  把这些资源综合运用、实施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提升美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爱校园、爱集体的情感意识。校园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如八年级《我为校园添色彩》一课,教师就可开发利用校内的物象资源,让学生写生学校的树木、花卉、建筑,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校师生。我们利用学校门厅、走廊、图书馆、食堂、走廊等建筑资源,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当我们把学生优秀作业在橱窗中展示出来时,会引来大批小观众,我们发现学生在观看时,首先就是寻找是否有自己的作品,其次是同班同学的作品,然后看其他学生的作品。看完姓名、班级后才开始评头论足。这样的画展,一是给学生学习美术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有效地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这种形式是学生最能接受,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也使美术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校内美术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发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这渠活水,对于地方美术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造就以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版
  2、《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作者:安顺市文化局时间,2002年10月出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