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时光让我说爱你 [让我说爱你吧]
 

时光让我说爱你 [让我说爱你吧]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8:04 影响了:

   新课标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对所任两个班级(八年级上,共106人)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经常看课外书的8人,只占7.5%,偶尔看的33人,也只占31.2%,而基本不看的51人,占48.2%,根本不看的14人,占13.2%。后两类学生竟多达61.4%。他们不读书的理由是:一是父母不允许,二是课业负担重没时间,三是没兴趣。其中前两类占33.3%,而“没兴趣”竟占了66.7%。本来,青少年阶段应该是最爱读书的黄金时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显然还没有培养起应有的阅读兴趣,更遑论阅读习惯的养成了。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阅读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少宽松的阅读空间;二是没有充分选择读物的自由;三是缺乏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力求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1. 坚持开设阅读课,把课外阅读课程化。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说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学生有时间静下心来读点书吗?超负荷的作业早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哪有闲暇读书?即使偷得半日闲,学生也绝少肯去读书的,因为对学生而言,书总是和考试紧密相连的,哪怕是课外书,也总会有一种本能的厌恶感,而且,一个身心俱疲的人,是根本无法领略读书的乐趣的,他们往往更愿选择那些富于刺激的网络游戏,粗俗低级的刊物或无厘头的搞笑等。学生是没办法,语文教师却似乎是在有意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了。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虽说轰轰烈烈,但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地将目标定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往往沦为纯粹的实用教学,高强度超负荷的阅读训练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缺失。“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干燥无味。”(林语堂《论学问与知趣》)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坚持开设阅读课,每周两至四节,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惟有重视,惟有舍得,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广泛阅读,学生也才有可能拥有真正意义的阅读。在自由阅读课里,不再有题山的压迫,不再有教师的聒噪,不必再正襟危坐,不必再担心当头棒喝, “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这里,学生可以暂时将学习的一切烦恼和失意统统抛开,尽情放飞自己,徜徉于书香之中。自由阅读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因为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才可能真正领略到阅读的迷人魅力。当学生觉得,阅读原来是那么快乐,培养阅读兴趣就有了可能,当兴趣变为一种志趣,当阅读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习惯就形成了。语文教师不要心疼这几节阅读课,更不要心态不平衡,与理科教师抢时间,语文学科自有其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正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自主阅读中有感触,有收获,那么,即使其他什么也没做,我认为他仍然不失为一位成功者。况且,如果你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语文成绩还会不领先么?
   2. 摒弃功利性,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之所以缺少应有的阅读兴趣,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读书氛围太过功利,多数教师提倡学生读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他们根本不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不重视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从读什么到怎么读(有的教师干脆只让学生读导读和青少年版之类的所谓名著)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不得越雷池半步,还美其名曰低耗高效。这种戴着镣铐的阅读,学生根本不可能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甚至厌恶读书。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错过了再要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就会相当艰难。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有宽广的胸襟和战略家的眼光,摒弃功利心,打造纯粹阅读,让学生有充分选择读物的自由,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让他们去接触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书籍、报刊,哪怕是涉猎别的学科,只要学生喜读爱读都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欢,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使它确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比如,俞立峰同学特爱读篮球赛事的资讯以及乔丹、姚明等明星的逸事,读出了不少自己的感悟。这些读物,也许无关乎考试和分数,但是他从此由一个好动的“差生”,逐渐变成了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男孩,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了不可。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读书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的增多了。”(《李霁野谈读书》)奉读书实用至上主义的教师,真该好好读读这段话!学生只有读他自己喜欢的书,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欲罢不能,才能视苦差为赏心乐事!
   这里还有一个阅读名著的问题。新课标说“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般都理解为应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诚然,阅读名著可以丰富性灵,熏陶人格,提升品位,因此语文教师非常推崇阅读这些经典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部分教师规定学生非名著不读就显然不妥。笔者认为,对于迫于升学压力普遍浮躁的中学生来说,能静下心来读点书已经很不错了,你偏规定非经典不读,这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的欠缺,名著和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往往看不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丧失阅读兴趣,乃至殃及池鱼,对其他阅读也失去兴趣。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阅读品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就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易中天教授也在他的博客中说:终生只读一种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的品位确实高雅,山涧小溪固然清纯,却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广纳百川的大海?等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向学生推荐经典,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向学生推介经典时,不要人为地增加经典的神圣感,要像周国平先生那样,“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要将经典从神坛上拿下来,以消遣的方式来读,只有完全放松,才能真正走进经典世界。
   3. 克服盲目性,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仅仅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任何收获,阅读的热情就会很快衰减直至丧失殆尽;如果方法得当,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阅读就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需求,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那么,该怎样阅读呢?阅读是读者自身的行为,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喜欢一目十行,有的则喜欢细嚼慢咽,这都无关紧要,教师不必强求一律,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这不仅仅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行之有效的阅读经验,更应成为中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读书笔记益处多多。首先,强化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笔记就是读、想、写结合,就是手、脑并用,这远比光读不写印象深刻得多。其次,活化积累。做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旦需要相关资料,就可以方便快捷提取。再次,深化理解。通过做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实质,还可以培养概括和表达的能力。老舍说:“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形式,从内容来讲,无非是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为了吸收,后者多为了思考,到底做哪种笔记对读更有帮助,要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阅读的意图和个人的习惯来决定。这里要说明一点,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有评价才有促进,才能不断巩固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慢慢让课外阅读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从而变成更自觉的读书行为。
   著名学者郑也夫在北大深圳研究院的演讲辞《大学教育要教什么》中说:现在大学生之所以不爱读书,祸根之一就是中学教育,因为读书兴趣的培养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的喜好的养成很相似,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十分费劲,再晚点就完了,废了,就开发不出来了,童子功是非常之要紧的。郑教授的这番话也许并非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但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真的非常有责任练好学生的童子功,让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说:阅读,让我爱你吧!
  
  (作者单位:绍兴市马山镇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