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_农村劳动力现状及问题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_农村劳动力现状及问题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1:00 影响了:

  摘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的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档次等八项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提升;滦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为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底课题组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走访了县农业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农开办、就业局等政府部门,深入部分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河北省滦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滦南县现有17个镇、594个行政村、17.8082万户,总人口达58.18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3.382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0.9694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9.9772万人,占71.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3.5832万人。占12.7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4922万人。占5.30%,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4688万人。占5.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9458人,占3.36%。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687人。占2.38%。按滦南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估算。种植业、林业需劳动力8.90万人左右,畜牧养殖业需劳动力2.80万人左右。水产业需劳动力0.70万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共需要劳动力12.40万人。剩余劳动力7.60万人,去除其他相关因素,估计全县农村适宜外出劳动力应在5万人左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5.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万人左右,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2007年全县实际外出务工农民4.20万人,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1.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1685人。小学文化程度10.3621万人。占36.83%,初中文化程度14.1910万人,占50.44%。高中以上学历的3.2708万人。占11.62%,中专学历的2454人、大专以上673人。仅占1.1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7.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 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以滦南县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②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辐射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③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④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⑤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①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②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④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⑥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财政部门回报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政府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①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②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③ 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⑤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①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②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③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④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⑤建立培训单位公平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六)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培训前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参训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文化素质状况,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和素质状况,再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有准备、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有收效。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因人而宜,分层培训。可把培训对象划分成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培训、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②因地制宜,开发培训教材。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和培训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3、确立结构合理、科学、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对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培训特色上下功夫,争取塑造自己的培训品牌。③注重科普培训和短缺技术培训。在搞好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科普培训,既要满足农民现阶段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短缺技术。诸如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农畜新品种应用技术等在农村中非常短缺。因而。农民培训工作更要注重短缺技术培训。④谋划导向性新兴产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兴起很多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农村工业、新型服务业等。要注重宣传引导,做好超前培训,为农村科技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观念意识导向工作。⑤加强政策知识培训。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培训,增强其政策意识,使之掌握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其政策水平和运用政策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空中课堂、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五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培训时间要适应农时、农事。积极开展定点、定单、定向、委培,鼓励校校、校企、校镇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5、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搞好网络、多媒体培训。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优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如:发挥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覆盖面广、喜闻乐见、培训成本低的优势。创办“农事直通车”、“农家乐”、“帮你致富”等农业栏目:建立“农村科技广播站”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通过卫星电视网建立村级远程农民学校。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是设立专柜。由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图书、资料、文件的整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专家个人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三是建立培训日志,随时记录培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①培养技术骨干教师。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重点培养能力强、专业适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政策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进修,促成其知识技能体系的更新,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发展的要求。②培养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实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农民真正信得过的专家。③与本地或外地其他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源互通有无。④聘用土专家。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聘用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⑤建立专家库,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弥补本地教师的不足。
  
  (八)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档次
  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便捷的各项相关服务。如为进城农民工统一办理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②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③培训与输出有机结合,推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针对外出就业从事行业和热门职业开展技能培训。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使得培训一人输出一人。④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县、镇、村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输出提供可靠的务工信息。为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