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定位培养下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探新] 课程体系
 

[定位培养下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探新] 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2:16 影响了:

  摘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毕业调查,并在研究多所高职院校IT类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并由此对高职IT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从而在定位培养的基础上创新高职IT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定位培养
  作者简介:陈敏(1963-),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14-04
  
  近10年来,中国的IT产业以年均增长30%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均普遍重视IT教育。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IT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IT类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其中90%的院校设有IT类专业。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确,或者不了解市场对高职IT人才的能力要求等原因,造成IT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这已成为阻碍我国IT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IT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并试图以IT产业人才分层需求和市场对各类IT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切入点,科学分析与预测高职IT类专业的市场定位,探新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市场需要与市场定位的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IT人才的市场细分及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一)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分析
  IT产业要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同时我国IT企业随着专业化强、协调性强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的出现,对IT类人才的需求就开始出现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然而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四部委报告称,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了测算,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IT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分析,IT人才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级IT人才、IT工程师、技能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的IT人才需求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而我国目前IT人才状况仍是橄榄型,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缺在“两头”: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最近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我国IT行业最缺乏的是“数字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人才结构层次合理需求结构见图1。
  
  第一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IT人才。这一类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既是技术能手,又是管理骨干,能够带领团队不断开发新的项目,不断抢占技术制高点,不断占领市场。这类人才常称为“金领”,占人才结构比例的5~10%。
  第二类:IT工程师。这一类人员介于金字塔顶部和底层之间,能够将开发项目形成系统设计思路并组织实施,并能对IT类工作进行指导、测试和验收。这类人员既动脑又动手,最新称呼为“灰领”,占人才结构比例25~30%。
  第三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通常所说的“IT蓝领”。这一类人员要求知识面比较广,在IT类领域中能熟练一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如网络技术、网站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与组装等。这类人员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类人员的需求是最大的,占人才结构比例的60~70%。
  将IT类各专业细化后其层次需求结构如图2-图6。
  1.网络类-网络技术及网络管理方向(图2)
  
  5.计算机应用类(图6)
  
  (二)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基本处于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小作坊式生产阶段,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基本上还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使得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跟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分层次培养软件人才,突出各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也是高职IT类专业发展的必然,牢固把握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培养出适应当地现代化建设的中低级IT技术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属“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同时除依据行业、企业对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考虑外,还应考虑IT内部学科的分支,找准高职IT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具体来说,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层次需求,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应该是:
  1.网络技术及网络管理方向应将目标定位在市场大量需要的中级以下(含中级)网络技术人员,共占市场需求的85%,培养比例为:中级30%,初级70%;
  2.网站建设方向目标定位在网站设计制作及网站维护与更新人员,共占市场需求份额的90%,培养比例为:网站设计制作20%,网站维护与更新80%;
  3.软件类目标定位在培养软件蓝领,占市场需求的60%;
  4.多媒体及动漫制作类目标定位在多媒体产品制作员,占市场需求的60%;
  5.计算机应用类目标定位在计算机销售、调试、维护及检修人员,占市场需求的60%。
  
  二、市场对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能力结构要求
  相对来说,实践能力强的IT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所有IT企业对IT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视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提问“职业院校在IT类人才培养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是什么”时,88%的企业选择“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企业肯定了各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但仍然强调学校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调查我们还更清晰地认识到,如果说某企业对某学校的毕业生特别青睐的话,那么此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水平必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除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外,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们要求学校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最新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IT行业输送个性化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同步
  在市场调研中,不少用人单位要求增设与市场应用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职场工作环境为背景,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随着经济发展和IT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对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理应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并且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例如,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湖南省动漫企业的发展势头非常看好,“虹猫蓝兔”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全国最大的动漫基地也落户长沙,如果学校的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与该动漫企业的要求紧密相结合,无疑将会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销对路的IT类专业人才。
  
  (三)强调“专才”培养
  随着IT产业发展壮大并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如:芯片设计、数据库、软件设计、网络管理等,这些变化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职必须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调整专业与课程体系以适应IT产业对IT“专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校要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这不仅对学生的就业是大有帮助,对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应该由培养IT“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IT实用技能的“专才”。学校要做“专”,不能追求做“大而全”,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IT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针对新技术迅速发展与课本知识相对稳定之间存在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来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
  
  三、定位培养下进行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更新
  高职IT类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后,最终的实现就体现在培养方案上,而培养方案的主要部分则是课程体系,课题组在以上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IT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核心见图7。
  在图7所示的课程体系中,“基本素质”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各省市制定的高职各类专业共同需要具备的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课;二是该专业的通用技术性课;三是该专业方向的技能训练。三个阶段课程应有机衔接,使课程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三个部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培养”。当然,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技能”可结合当前的技术应用、IT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适当调整,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形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二)教学手段的革新,理论与实践并重
  实践证明,要实现定位培养,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IT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先进的考试、测试平台、案例教学、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的大量应用,使学生通过校园网查阅课程讲义甚至教师讲课的实况录像。如“基本技能”中的大多数课程实施“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同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偏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感叹刚毕业的学生做不了事,完成不了项目,表明了现在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存在着与社会、市场脱节的严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对主要课程按项目方式来组织教和学。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就可以划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除了在课堂上的讲授、讨论外学生还必须大量的查找资料,去市场调查,去应用部门了解,有的还必须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完成一篇该项目的项目报告。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理论知识,还用到了许多实际应用中需要的实际知识,理论和实际通过项目紧密联在一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由于项目教学具有确定的目标,并有明确的起始时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IT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行与实际应用紧密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方式。同时,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有利于企业在校园设立实验室,把企业项目带进校园,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直接融合。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保证IT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上来的,教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差,没有项目开发经验。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现在的IT类专业教师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其参与相关企业的工程项目,并鼓励教师采用学术休假、进修或岗位轮换等方式,为他们留出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更新。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通过统一的考试认证并获得任职资格之后才能上岗,给教师以一定的压力。同时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实行核心课程骨干教师负责制,通过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此外,可以聘请其他学校或者社会上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或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或技术能手进行授课。
  
  (四)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共同开发课程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通过教师和教学过程向学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德智体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IT企业是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生产流程、生产成本等多种要求来配置人力资源流,寻求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因此在用人方面,IT企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企业中的某些资源,教育单位并不具备,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竞争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些都不是在学校中可以学到的。IT行业由一些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标准,行业中的参与者都遵循这些标准,学生必须达到这些标准规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行业的认可。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当相互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为培养适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五)考试、评估的革新
  学生成绩是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教育的状况,也是课程体系革新成功与否的反射镜。因此学生成绩的评估一直是困扰IT类专业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以往,重知识不重能力的纸笔测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测试的信誉、效度上很不理想。革新理念与考试方式是整个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将厂商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思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考试及评估问题。它将学校考试与就业培训“双证”合二为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缩减了就业培训的工序。与此相对应,用智能化网络化电脑考试替代原始的纸笔测试,将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了常规考试地域的限制。针对IT产业面向实用、依靠操作的特点,依托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技术成为IT类专业考试评价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又能有效地遏制应试教育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罗晓中,李佳喻,艺丹.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4(1).
  [2]姜 跃.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职教育引入国际认证体制培养专业的“软件蓝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3]苏国辉.论高职IT技术专业建设问题[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2).
  [4]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设计高职IT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5]王建国,王 林.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