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语文课应精心构建美的结构]著名结构建筑
 

[语文课应精心构建美的结构]著名结构建筑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0:48 影响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怎样精心构建美的课堂结构,从而引领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文殿堂里徜徉呢?
  
  一.精心设置优美的序曲――导入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方式很多,且大多教师都很重视,恕不赘述,笔者以为,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语,都要与讲授内容相关,最好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着力铺设思维的桥梁――过渡语
  
  知识的过渡须借助思维的桥梁,而思维桥梁的铺设又必须利用思维的自然“落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生成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教师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做到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
  过渡语要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激发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这是教者与教材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教亦多术矣”,美的课堂过渡语精彩纷呈,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或关节点,或体现逻辑的理性语言,或模拟文意的激情语言,或触及难点的设疑语言,或开头、结尾的激励语言。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思维,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
  
  三.精心打磨缩微教案――板书
  
  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板书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缩微教案。可以说,板书是语文教学主旋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许多语文课堂上,只见幻灯片走马灯似地乱翻,很少见到教师在黑板上工整、潇洒的书写,其后果是,学生书写水平普遍降低,即便是参加“全球华语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现场比赛的获奖选手的汉字书写水平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贾平凹语)。事实上,学生若能看到老师那优美漂亮的板书,首先会心情舒畅羡慕不已,还会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科学之严谨、治学的严肃。久而久之,学生甚至能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板书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我们在设计时应体现四“美”:形式美、结构美、整齐美、立体美。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不能是花拳秀腿,而要努力做到既要“中用”,又要“中看”。“中用”是板书设计的目的;“中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动地促进“用”。“中看”的板书,会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使学生如沐春风,感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语文教师应精心打磨缩微教案――板书,切实发挥板书的多种功能,切不能让“e时代”革了板书的命。
  
  四.设法绾上漂亮的结――结束语
  
  俗话说:“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美的语文课堂结束语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亮明观点、画龙点睛,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乐而不疲。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比较合理呢?韩军老师设计了精美的课堂结束语,给这一课上了漂亮的总结。请欣赏: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节课在背诵声中结束)
  这样的结束语,既把全课的内容作了提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教给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韩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韩老师更是一位智者,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用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朱跃生,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