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中学新闻教学的理性把握
 

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中学新闻教学的理性把握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5:36 影响了:

  中学语文承载着新闻知识启蒙与大众普及的教学任务。新闻作为一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文体,在媒体从平面到视觉,再到网络的立体化、多样化发展大势中,已不可回避地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受众层面之大,投射生活的频率之高,关注民生的利害得失之紧,彰显着它无与匹敌的地位。因此,中学生学习、把握和运用新闻知识对他们认识生活、了解世界、观察未来、反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预设和定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担负着大众化普及教育载体的原有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篇目少,教学比重小,实际收效差。有鉴于此,本文想就中学新闻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用好现有教材,拓展课程资源,理性而有效地把握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新闻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工具和手段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或评述,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鲜明的导向性和高度的时效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生活中信息手段的不断进步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生活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和拓展,生活的认知内容越来越复杂多样。新闻恰恰给人们提供了这种便利和支持。难怪人们感叹,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而深广,真正实现了“顺风耳”“千里眼”和“百事通”。这一切都得益于信息手段的多样、迅捷、丰富,得益于新闻信息的大量、快速、有效传递。人们已无法回避这个现实。人们每天接触的新闻信息量不断增长,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大到宇宙的广阔空间,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进入了我们的新闻信息视野。新闻成了容纳万象、饱览宇宙的窗口。
  现代生活已是新闻广泛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深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不管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抑或是全球经济、气候、人文变化的瞬间脉搏。因此,新闻比任何知识更加走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洞察世相、把握生活、人生导航、开拓视野的镜子,新闻的教学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更加重要了。
  一方面,新闻手段由平面媒体到视听手段的介入,再到网络手段的实现,加速了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好多情况下几乎达到了新闻与事实的同步直播。因而,客观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使得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和依赖于新闻的帮助与支撑,促使人们需要对新闻的广泛认知和把握。
  另一方面,生活的全球化使“世界村”真正成了现实,使得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广泛而密切。世界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引发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小世界的柴米油盐,大世界的股市金融、海啸地震、时局变动,莫不如是。因而,生活需求使得新闻不可或缺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再一方面,生活的瞬息万变让人们的新闻欲也随着生活的延伸和推进在不断增强,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判断、生存把握和人生定向的重要依托,关注新闻就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存。
  这一切使得新闻的教学成为观察外界、获取知识、学会生存的必要选择,因而无论新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还是人们日常的新闻实践应用,都需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和强度。
  二.语文课程中新闻教学的权重与得失
  新闻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教材的变化,选篇的权重略有不同。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即为新闻阅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首次接触新闻。教材选入了消息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新闻评论一篇(《“挑战者”号追思》)、通讯两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种树“种到”联合国》),而且在课后知识中介绍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即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新闻篇目在初中三年语文课共36个单元180篇课文中仅占2.8%,与之相衔接的高中语文则没有新闻作品选入,这就更削弱了新闻教学的力度。倒是以往的高中教材中分散选入过不少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绞刑架下的报告》等,可是未能连贯而持久。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战争题材”中选入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课标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选入了录音新闻一则(《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消息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通讯(《“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很显然,这些篇目在整个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就更低了。
  由于这些使用地域较大的教材中新闻作品的选录少,教学的比重小,而且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几乎没有实践环节的参与,因而实际收效难以尽如人意,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新闻作品来。比较而言,语文版、沪教版、粤教版初中语文对新闻作品的选编较有自己的特色。语文版八年级上下册各选取了一个单元,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同一题材的“多角度报道”显得比较厚重,而且这几个版本的选文很富有时代新意,小平南巡、北京申奥、“两弹”元勋、“神舟”发射、香港回归、水稻杂交等等尽收其中,给新闻教学增添了亮色。
  好在与初中新课标语文相配套的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改变了过去的编选思路,在第一册第四单元中选入了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消息),报告文学《包身工》,人物通讯《寻找时传祥》,消息《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时,在选修课中列入了“新闻与传记”,加强了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训练。这就使得新闻教学的薄弱局面得到了有效加强。尽管这套教材还在部分省市试点,还没有全面推广使用,但这个信息至少是振奋人心的。
  从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到,原有教材的新闻教学权重明显不足,这种编选格局显然与新闻在生活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新编高中教材加大了高中阶段新闻教学的量,有效的弥补了这个不足。新闻教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选修课的实施强化了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全面使用,这种局面的全面改观将指日可待。
  三.新闻教学的理性把握和课程拓展
  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编选内容来解决新闻教学的所有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要学习和运用好新闻知识,必须加大实践环节。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主动适应教学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教材,取长补短,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理性把握和课程拓展,真正使新闻知识既能被学生掌握,又能更好地运用,增强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去。
  为达到这个目标,一要向学生系统传授新闻知识,真正使新闻学中的消息、通讯、评论,乃至报告文学等诸样式的特点与技法为学生所掌握。在知识的学习中应加强示范篇目的对照、比较、借鉴,达到学用结合。同时,鉴于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以报纸平面媒体的文字稿件为主,还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学习广播录音、电视新闻、网络传媒方面的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立体化。
  二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习写作新闻、通讯,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调查方法,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去假存真,去粗存精,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素材加以甄别、筛选,选择使用最具典型性的材料,报道某种社会现象。”应当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阵地,并通过班级手抄报等补充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要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及社区的各项活动,主动学会新闻素材的搜集与捕捉,开展新闻采访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校园及社区新闻人物,写作通讯稿件。
  三要强化评价和指导,评点修改学生的新闻稿件,纠治发现的问题,防止初学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虚假“情报”,避免产生“合理想象”。要在学生中适时开展评报、评稿活动,激发学生的新闻写作兴趣,促进新闻阅读与写作教学。
  四要重视教师队伍新闻教学能力的提高。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普遍缺少新闻实践,也很少在平时进行新闻写作。因此,要做教学的内行,就必须加强新闻实践环节的自我锻炼,注意有意观察周边的人和事,采写各类新闻稿件,向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投稿,切实提高新闻教学和实践能力。
  只要摆正新闻教学的位置,认清其重要性,抓好教学诸环节的有效把握,学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新闻教学的颓势就能够得到实质性改观,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张金明,语文教师,现居甘肃武山。本文编校:左晓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