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与追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与追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1:45 影响了:

  统一的备课模式、相似的教学方法、雷同的评价、唯一的考试标准,在让教育失去个性的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发展空间。课改迫在眉睫。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课堂热热闹闹地开展,一个挑战悄然而至,那就是课堂教学低效和无效问题。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我们首要任务就是构建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思考如何将教学形式回归到本质,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教学应是指“三最”教学――从时间上看,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教学的最高效率;从成果上看,教学结果即学生的知识目标应取得最佳效果;从效应上看,学生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应取得最合理效益。如何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效,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是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使用,重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层次挖掘。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应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以教材、教参为指导,但又不拘泥于它们,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对学生学情分析有选择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才能因材施教,将有效的教学呈现在课堂上。
  三是备课堂。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在观念上要明确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预设的备课中,构建动态的生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上,预留生成的空间,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纷呈。
  把握教学目标,创设价值情境
  其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把握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以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为主线,以探究的方式为辅,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有效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的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定,不能脱离实际,使教学目标空泛化。在有效把握预设目标的同时,也应随机确立非预设目标。一旦出现能够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之时,教师应结合本节课的预设目标适当地确立非预设目标。非预设目标的确立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在精彩之余把握课堂“航向”,使课堂精彩而有效。
  其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具有实效性。如在创设情境时,首先,尊重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教学情境,同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材有所取舍。其次,情境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创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生动有趣,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否则最终导致情境无效、无价值。
  笔者曾在一堂“认识小数”的公开课上这样引入小数点:爸爸问小明期末考试的成绩,小明小心翼翼地说:“85分。”爸爸有所怀疑地问:“85分?”“嗯,比85分多一点。”“86?”“不是,是8.5……”学生哄堂大笑。在课堂上呈现幽默小故事固然有趣,但笔者课后反思,如此引入小数点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因为这样的情境学生一笑而过,没有调动任何探究动机,且与教学目标联系不大,谈不上有效、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其三,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数学味”。“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故事中所蕴涵的本节课数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把握预设目标和非预设目标,利用适度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价值情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避免低效化
  1.课堂提问的低效化
  如教学《统计》时,教师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几个同学在跳皮筋。
  生2:有些同学在踢足球。
  生3:碧空万里无云,有鸟儿在天空中飞。
  生4:有几只蝴蝶在草地上飞舞。
  生5:我还看到有几朵小花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
  一堂数学统计课,俨然上成了作文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其初衷旨在统计操场上分别有多少同学进行不同的活动。然而,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过于随意,指向不明确,使得学生毫无目的地“畅所欲言”。同时,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虽然我们不提倡断然否定学生,但教师应该有所引导,使课堂提问更为明确,避免低效。
  2.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小组合作无疑是教师开课时常用的教学方式,三五人围坐一圈,由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然而我们应该质疑:整个讨论过程全员参与了吗?后进生的观点被小组采纳了吗?如此哗众取宠的小组合作,仅仅只是优等生主宰其所在小组表述观点的一种无效教学方式而已。
  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掌握合作学习出现的时机和应用的前提,如当学生个人完成不了某一问题,或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当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组的组成方式,如可以按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二是小组内分工要明确;三是根据讨论内容和需要在人数上有所调控。有效的合作交流不仅舒展了学生的灵性,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扬团队精神。
  3.课堂评价语的泛滥化及笼统化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俗话说得好,糖吃多了也腻人。置身于当今数学课堂,“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哇,你真聪明”的评价语俯拾皆是。二年级学生仅仅回答对了1+1=2,也需要评价“你真棒”吗?这样随意的评价能否达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当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全然错误时,给予的评价是“你真有创新精神”,这样的评价语能够给学生一个重新思考的提示吗?评价语的泛滥化与笼统化,使得评价语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相反,还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浮躁,不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也会明显降低。
  课堂提问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首先评价要适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评价语,既不滥用表扬也不吝啬表扬,真正做到恰如其分。其次倡导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元化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引导生生互评,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既看到同伴的优点,又让自己有所感悟,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
  在课改的滚滚浪潮下,我们在追随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思想,去伪求真,去虚求实,让我们的课堂“飘渺的东西少一些,有底蕴的东西多一些”。我坚信:课堂有效性的追寻与探索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