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视频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0:58 影响了:

  〔关键词〕 惯性;概念;运动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49―01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是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他得出这样的推论:当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没有碰到任何阻碍时,它的运动是匀速的,并将继续进行下去,假若平面是在空间中无限延长的话。之后,笛卡儿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伽利略、笛卡儿向世人揭示了物体的运动来自于物体自身,外力不是运动的原因,从而使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结论的禁锢中走了出来,开创了动力学的新局面,为牛顿构建动力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惯性等概念的确立是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如果不仔细研究,人们很有可能将伽利略的结论与牛顿第一定律在理论上等同起来,区别仅是牛顿的叙述语词更加规范而已。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差异,伽利略发现了物体自身的这种运动,但他并未深究这种运动的原因,没有提出惯性概念。牛顿在构建动力学理论时,首先他严格定义了当时人们常常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例如,物质的量(质量)、运动的量(动量)、惯性、外加力、向心力等,在注释中阐述了他的绝对时空观,其次是提出并论证了牛顿三大定律及其推论的意义。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的关键是牛顿确立了动力学中几个实质性的概念,即质量、惯性和外力。最早人们对于如何研究物体的运动问题,方法不一,伽利略认为,首先要研究物体怎样运动,然后才能研究物体为什么运动。伽利略的目的是对物体怎样运动的说明,当伽利略的推论出现以后,牛顿研究的方向已转向寻求物体为什么运动,以及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的探索,使牛顿确立了外力与惯性的概念,上述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动力学有了质的变化,后来又随着牛顿在数学上的极大成功,进一步推动着他论证了牛顿三大定律,牛顿三大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动力学理论正式形成。
   3.结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外力、惯性等概念后,理性思维提升的产物。教材在编排上,颠倒了它们的依赖关系,造成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缺少惯性概念的支撑,同时惯性概念的产生,又脱离了它的具体情境,导致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不深刻,对惯性概念掌握的不准确。因此,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实质上是惯性概念的教学(外力的概念学生已建立),学生只有建立好惯性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二、关于惯性概念教学的建议
  
   1.惯性概念的产生。按照教材编排,惯性概念应在伽利略的推论后,对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作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教学过程可分两步:
   第一,建议在介绍了伽利略和迪卡尔的结论后,就所描述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任一时刻观察者看到物体的这个运动从何而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并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物体此时的运动是原来的。从时间上来说,就是与此时相邻的上一时刻的运动。紧接着让学生再去探究原来的或上一时刻的这个运动又是从何而来?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反复探究、思考,最终得出:某时刻物体的这个运动是原来就有的,物体能使运动延续下来,即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
   第二,创设具体的情境与问题(外力作用于物体导致运动状态变化),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有外力作用而改变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时,物体自身总表现出“抵制”和“对抗”的特性,即阻碍运动变化,保持原来状态的特性,且用事例说明,这种特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是这种特性大小的量度,因此,质量也称“惯性质量”。
   2.惯性的定义。目前教材中对惯性是这样定义的: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特性,叫惯性。
   显然教材中的这个定义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因为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物体仅在惯性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学生容易对惯性概念产生误解,即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表现出惯性。牛顿在惯性的定义及其注解里,把惯性与惯性力等同起来,又过于强调惯性的“抵抗”能力,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奥,不便理解。因此,将惯性定义为:阻碍运动变化,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笔者认为是比较全面,且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说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