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3:26 影响了:

  教材解读: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二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课文的题目,又是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样的文本体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
  编者意图解读:
  本组课文是以“感受科学精神”为专题进行编排的。编者要求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显然,“体会科学精神”是主要的人文性目标,而“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则是工具性目标。科学精神的含义是丰富的,本组前两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通过对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科学贡献、科学人生的美丽的由衷赞美,既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一种唤醒与期待,也是对科学精神含义的一种感性描绘。第二篇是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记叙文是以描述科学成果的方式,热情赞扬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本文“科学精神”内涵的定位是: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其中“善于质疑”是核心。
  再看工具性目标,通过具体事例领悟文本主旨,无疑是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主要工具性目标。第一篇讲读课文是“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本课则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前者对本课教学有一定铺垫作用,但议论文作为论据的事例与记叙文的事例因目的不同,其详略处理也有一定差异。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人文性目标的达成应该以工具性目标的达成为基础。
  教学目标:
  1 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并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 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策略:
  “质疑探究”是感受、了解枯燥的论文形式与本文科学精神内涵的关键,以“疑”为主线,以体验为策略,力求以强烈的外在感受促成刻骨铭心的抽象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自学读懂了什么,让课堂基于真实的起点。
  1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随机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 检查生词的理解,点拨中强调学法: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与他人讨论等方法解决疑问。
  3 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 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初步会文
  1 哪些语句让你深受启发,画出来多读几遍。
  2 先在小组内讨论所受启发,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预习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故教学开始于检查预习。而任何文本的深入学习,都需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感知,这也是无可非议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课文基本脉络,初步获得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可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环节一:体验“质疑”――叩动心弦渐入骨
  1 设疑:“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相信吗?
  2 什么是“追根求源”?谁来说说“司空见惯”的意思?(“司空见惯”的传说和现在的意思。)
  (设计意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它的核心是问题意识。激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可选择教材结论――这个传统意识里的正确权威进行质疑,没有比这个更顺其自然、贴近课堂的材料了,尤其是学生经历了第一课时的感知性学习,基本上认同了这个观点。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相信这个真理。随即,教师质疑:真理难道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这样轻轻叩开问题之门,探究意识之门,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峰体验”情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体验的质疑与探究品质的唤醒过程。)
  环节二:体验表达――绝知此事要躬行
  1 回顾表达思路。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为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结合课文内容与各自的理解填写表格。
  2 引导朗读有关发问质疑的语句,强化体验。
  3 对比感悟。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其实就是三个实验,描写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课文我们学过,比如四年级下册里的《蝙蝠和雷达》(课件出示片段)。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仔细默读上述片段,你发现它的详略安排与本文有什么不同?(上述片段详写的是实验探究的过程,本文详写的是对问题的质疑思考。)
  引疑:本课为什么不把实验部分写具体呢?
  如果学生思之不得,可以出示本课表述观点的句子与思考质疑的句子,通过再次诵读,进一步感受观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如,句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2: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总结表达方法: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叙述的侧重点就不一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强调的是质疑意识对于发现真理的作用。
  4 迁移表达方法。如果用“蝙蝠和雷达”这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该详写哪个部分,略写哪个部分?试着动笔改写,然后交流。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如果不是眼睛的原因,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嘴巴、耳朵,还是皮毛感觉?……
  科学家根据猜想设计了几次试验,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因……
  这个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是否领会“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叙述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至于问题的质量与深度,要求不必太过苛刻。
  5 对于列举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学生能否提出类似问题,教师不强求。)
  (设计意图:此环节前两个部分是学生深层理解事例内容的过程,更是人文目标的浸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初步知道了文本是“由几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但学生对“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朦胧的感受变成清晰的感悟。同时,这些过程也是质疑与探究的实践过程,对于本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达成,发挥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义。)
  环节三:总结拓展――迁移写法小练笔
  1 师:回顾课文,我们发现:在平凡的现象中,却产生了伟大的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本课的学习,请总结出值得铭记的真理,并签上你的大名。
  课件出示参考格式: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素。
  预设。学生可能总结:真理藏在细小的生活中,藏在司空见惯的现象里。
  真理需要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探究。
  2 结合板书再次回顾课文思路及“总――分――总”的表达顺序,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核心词句,指导真情诵读。
  作者主要观点在课文第1~2自然段与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在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同时,或解析其含义――“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或解释发现真理不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或强调发现真理的前提――“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教学中,教师不需要作过多分析讲解,以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激活学生的真情朗诵即可。如:是的,科学的领域从来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从天而降的馅饼”,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学生接读课文结尾句。)
  3 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再从整体视野关照文本,是语文学习应有的过程。找出核心词句并进行真情诵读,既是对工具意义的文本结构领悟的强化,也是对本文人文精神的强化。另外,科学精神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一个需要个体不断体验,不断认识建构的概念,对于其中的元素质疑品质的认识同样如此。因此,在生活中不断阅读相关篇章十分重要,故布置了作业(1);同时,工具性目标的达成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故布置了作业(2)。)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科中心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