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如何拓展中国技工教育的前途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如何拓展中国技工教育的前途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8:29 影响了: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就业率低于大学生”……这样的新闻,如今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同时,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技工学校远远不能适应我们这个“世界工厂”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结构性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最近看《波士顿环球报》上有一篇报道,谈麻萨诸塞州的技工教育,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美国的技工教育,等级定位不一像我们这样明确。一般是在高中最后几年进行,也有在高中毕业后的。这种学校,一般称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有公立私立两种,在私立之中,又有赢利型和非赢利型两种。
  在美国,大体而言,上技工学校的人,是那种对上大学没有兴趣,或者觉得自己不是读书材料的人。他们在技工学校迅速地学一门手艺,然后就当了管道工、木匠、厨师等等。
  不过,现在美国的技工学校已经开始转型。那里的许多学生,不再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或与大学无缘。相反,他们觉得技工学校以独特的方式为他们的大学教育作好了准备。
  在麻省,将近一半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上了两年制或者四年制的大学,这个比例比1990年高了一倍。有的学生,甚至最后进了麻省理工。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督促鼓励学生参加大学入学的学术能力考试(SAT),甚至开大学程度的高级课程。
  技工学校与传统高中的根本不同是更强调动手能力。许多有天才的学生,本来是以动手见长,但在传统高中不得不整天围着书本转,丧失了学习兴趣,创造力被压制,学术表现差,最后被认定“不是读书的材料”而被排斥在大学之外。技工学校则把学生送进实验室和车间中。比如有一个女孩,在技工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中磨练了很好的动手本领,最后被哈佛和麻省理工同时录取。
  当然,有些人对这种倾向表示担心,怕技工学校围着大学转,“忘了本”。不过,从课程上看,技工学校主要培养的还是技术工人,仍有半数以上的人毕业后成为地道的 “手艺人”。现在只不过技工教育变得更灵活,给优异的人才提供深造的机会,给一些实际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准备上大学的另一种途径。
  技工上大学,在美国素有传统。比如美国的自动化之父Eli Whitney。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手巧,玩机械比读书聪明多了。当他干了一段技工后决定上耶鲁时,同行慨叹:“一个天才的工匠就这么浪费了”。可是,他大学毕业后,重操旧业,进行了一系列发明,获得了许多专利。他对水力时代工厂的自动化设计,对机械部件的标准化,为日后美国的工业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这一切,都和他亲自动手有密切关系。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体制,过于等级化。孩子上初中毕业后,上高中还是上技校,似乎一辈子就这么定下来了。这对人才的成长有双重伤害。首先,一些学生因为觉得技校低人一等,进去就等于堵了上大学的路,对之回避。技校本身无法获得社会的尊重,造成技校不足技工不足的问题。另外,那些选择读高中并最终上了大学的人,进大学前就只知啃书本。在大学里,同学都是读同样的书,参加同样的考试选拔上来的,背景单一,难以彼此取长补短。像Eli Whitney这种心灵手巧的发明大师,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恐怕早就被埋没了。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更灵活的教育体制,鼓励技校、大专、大学之间互相有条件地承认学分,使学生在这几个体系中自由流动。学生有能力上一年学的,就要有机会上一年。不行就工作一段,等日后有条件再接着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有实际能力。
  
  薛涌旅美学者。1961年生,198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994年赴美,1997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进修。现在萨福克大学历史系教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