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学语文_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_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7 04:20:04 影响了:

  内容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试从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应该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见诸报刊的不少文章反映了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如: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滥用媒体、弱化基础等
  在第四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题为《中国大陆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也谈到,由于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 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2 教师一味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3 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
  在实践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应正确面对,冷静思考。巢宗祺先生说得好:“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上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间,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信念关系改革的成败。李海林先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中认为:“不应该因为对问题的批评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否定,更不应该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意义的漠视。”
  同时,改革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我们的改革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2、13岁至15、16岁的少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少年期,也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少年观。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带着丰富的经验走进课堂的,学习也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将新旧知识经验加以融合,最后,能够主动地将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但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放手,还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摈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努力开发和利用各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姓“语”,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性”,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情感。同时,也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学习汉语言的基础学科,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学科,因此,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要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课堂知识的传授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性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淡化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应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在其中起“导”的作用;交给学生学习策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发挥其“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多样化教学,开展情境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构建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死水一般的课堂环境。应该做到: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质疑与讨论中,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进行异性思维。钱钟书先生说过“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阐释文章,只要言之有理,便值得肯定;教师还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博尔诺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重视课内课外两个资源的衔接。语文学习有着广阔的社会大环境,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走进生活,用心观察,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
  四.要做到文本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统一。
  新课标倡导教师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甚至滥用多媒体,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教学,教科书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与文本渐行渐远,出现了有学生错误认为: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书本读不读没关系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要重视文本教学:1.文本阅读是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教育家钱梦龙认为: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染。2.文本解读是创建性的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文本教学与“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探究性解读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建构活动,如果不引导学习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面对文本,只有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文本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要以文本教学为主导,多媒体教学为辅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综上,语文教学改革应牢牢把握改革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方向,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文素养,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秀治主编《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3]林丰勋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4年.
  [5]《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王晓晶,山东滕州市竞技体育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