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善藏未始不露 善露未始不藏】深藏不露的意思
 

【善藏未始不露 善露未始不藏】深藏不露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2 04:13:33 影响了:

  在“文学轻骑兵”的散文写作中,作为刘勰所说的“文之经”的情感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散文写作的成败。在散文写作中多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即时而将情感寓托于“天涯比邻”的事件叙述中;时而将情感融注于“小桥流水”的风景描摹中;时而将情感寄予在“心有灵犀”的物象刻画中。当然一篇成功的散文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几种间接抒情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为阐述方便,现将散文写作中几种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分别作如下阐释:
  
  (一)寓情于事
  
  古人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运用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看似比较简单,只通过朴实无华的叙事手段将情感呈现于读者,也不用通过什么高难度的技巧和手段,在叙事中抒情,作者似乎重于叙事,捎带抒情,其实则不然,寓情于事是把浓厚的情感溶注于事件的叙述上,借叙事来抒情,不至于架空情感让人可触可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的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的运用:
  《背影》记述当年与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时父亲为自己买几个橘子的事,原本是件寻常小事为什么会使儿子感动得流下热泪呢?这与作者心境有关,祖母病故,父亲失业,典卖借钱,这种光景下的父子亲情变得更加深切,更加依依难舍,因此买橘子一事就集中体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父亲对行将远离的儿子的那份深沉的关爱,同时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也在这件事上得以具体体现。
  作者不吝笔墨地叙述:穿铁道,爬月台,往返奔波,叮咛嘱咐,蹒跚离去,慈父爱子之心全部倾于其中,作者的孝悌之心亦融注于其中,因此当作者再次凝望父亲的背影流泪时,读者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甚至联系自己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流下“心有戚戚之泪”。
  《背影》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好叙事这一环,所以情缘事而发,自然而贴切真实而感人,因而运用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叙事必须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生活,积蓄深厚的生活底蕴,积淀浓缩生活中带有特性又是富含情感的典型事件加以选择,以期厚积而薄发,只有选择到“好米”,才能有做出“香喷喷的米饭”的可能。
  同时在写作需要时,也可对积累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当然,叙事也得下一番剪裁功夫,要在传情处下重笔,如《背影》中“过铁道,穿站台”之处,要以抒情之笔叙事,收到笔笔含情的效果。
  
  (二)融情于景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同的景物可生发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一定的感情总是同一定的景物联系在一起,作者只有把握景物的特色,才能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范仲淹《岳阳楼记》历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长于写景,即运用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方式,写愁苦之情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主要是作者所选之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猿啼”,同时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凉的景象便显现于读者面前;“日星”、“山岳”、“商旅”、“樯”、“楫”本无特殊情感但配以“潜形”、“不行”、“倾”、“摧”,便将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愁苦之意写尽,为情而设景,缘景而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存在的景象,一经纳入笔端表露出来,便不可能不融进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人化自然”。所以运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必须选准情感的载体――典型的景物,要求“景”与“情”要有联结点,让人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将情景有机融合,往往能表现出精深的意蕴,令人激发出悠远的情思。
  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过:“情景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运用融情于景的方式时,写景时可虚可实,实写即为忠于自然形貌的精确描写;虚写即在景物布局中运用“藏、剪、疏、略”的手法,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也可虚实巧妙结合起来,如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于言外”,使景物更富艺术想象更具高度的概况力量。
  写景技巧也可与抒情手法糅合在一起,运用多变的景物描写,通过反面衬托,正面烘托,有层次地抒发情感。《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中:
  ……
  昔我往兮,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
  去时堪悲,正值杨柳依依,春景宜人;来时应乐,又逢雨雪霏霏,令人伤感。这种反衬手法使哀乐之情更加强烈,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运用几个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正面衬托离人的悲情。
  所以要写情随景迁时,可把力量放在人物眼中的“景异”上,以“景迁”烘托“情迁”,使抽象的感情从具体的景物变化中反映出,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寄情于物
  
  古人云:物为情之媒,情为物之胚。作者笔下之物,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媒介,同时渗入作者艺术的移情手法,使物类人格化,从而使作者的抽象的思想感情得以物化,变得可见可闻,可亲可感。读者可以从物类形象窥见作者的感情世界。《一碗阳春面》中“阳春面”,与“春”密切相关,大年夜吃面,更寄托吃面人对新春,对未来的憧憬。母子三人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背负沉重的债务,本可以在家吃些省钱的晚餐,但一年又一年地来到了北海亭面馆,而且有勇气三人“头碰头”合吃一碗“阳春面”,使“阳春面”具有“团结、不屈、向上、奋争”的多种美好含义。
  运用寄情于物时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思想感情的积蓄,这除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感情的胚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愈深,情感就愈真切厚重。因而真切厚重的情感必须选择恰当的对象,所选之物与所寄之情应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人感到所选之物“不在此物,恰在此物”,寄情于物的艺术力量,全在胸中之情与客观之物相和谐,这种和谐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感情桥梁。选取物类时,切不可拘泥于物形物理而折断想象的翅膀。取物为媒应从物与情的内在联系着眼,或取其形,或取其神,或取其貌,或取其姿,有了这种联系,再去驰骋,犹如天外风筝,有线在手,虽有不切仍觉其切。
  寄情于物时,同一物象与所寄之情往往显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秋天”在不同作家笔下,赋予不同的情感,使之各具神韵,沈尹默笔下的“秋”是一幅生机盎然光明鲜艳的图画;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道落蕊蝉声,清静悲凉的风景;陆蠡笔下的“秋”是音乐家用细腻的手法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所以写作时要写出“物中精蕴,物外神韵”,写得富有“弦外音,言外意”,就必须在构思上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做到“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运用寄情于物的抒情方式时,要做到寄情宜深,取媒宜切,寄托宜新。
  吟诗诵赋要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散文写作中的情感抒发也应综合运用“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间接抒情方式,使情感“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将情感藏于可藏之处,露于当露之处,从而取得散文写作的最终成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