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语文教学中的“读”】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读”】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03 03:49:38 影响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学校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环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现在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启发式、多媒体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虽然不错,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启发式变成了提问式,一篇文章本来声情并茂、言辞优美,然而一节课后,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它的优美;多媒体的运用,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有时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一切知识都成了过眼烟云。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实践体会,认识到不管在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手段,多读几遍书,熟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多读书,可使课堂教学避免“启而不发”
  
  不少教师埋怨班里的某些学生“朽木不可雕也”,整天“启而不发”。这个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学与学生思维脱节,学生无从入手。如果学生多读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自己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解答,从而会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如《林海》中的几个问题: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倘若只听老师讲,读一两遍书,这些问题是不会理解透彻的。反之,课文读熟了,经老师的讲解、点拨,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了。
  
  二、 多读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每个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差别,而一些非智力因素则是影响学生成绩的要素,教师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里我们将课文分成两类:1.一般性文章,趣味性不强,感情色彩也不是很浓。如说明文,这类文章学生多读、熟读,课堂上就可以把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的讲解思路、自己的思维有机地调整为一体。在整个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避免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思维脱节而出现的课堂气氛现象。2.语言文字优美、声情并茂的文章,这类文章经学生熟读课文之后,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桂林山水》一文,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句式排列工整,修辞方法灵活,结构严谨。如这类文章,多读、熟读使学生对以上特点感受颇深,再使用多媒体与之结合,那秀丽的景色也会跃入脑海,使学生欣然接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
  
  三 多读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教学中,如果是学生没有很好地阅读课文,往往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知所措,学生等到老师讲解完课文,做完练习题目,才知道课文的意思,才理解了文义。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学生没有把课文阅读透彻,处于一知半解之中,如果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课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通过多读课文,使学生思路清晰,使课文中的词语同具体事物及其表象联系起来,形成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多读、熟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读熟课文。我们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口、眼、心三者并用,读熟课文、理解课文,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