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一清二补】中药一清二补
 

【一清二补】中药一清二补

发布时间:2019-02-22 04:30:13 影响了:

  有些人盲目地服用一些补药,不仅不利于病理垃圾的清除,反而会加重或加实这些不良因素的堆积,使之更加难于清理,以致产生严重后果。拿饮食来说,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比比皆是,如小儿,食多消化不良日久可以造成发育滞缓,神情呆滞,腹大体瘦,不思饮食,中医称之为“疳积”。轻者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易感冒发热、睡眠不安等,重者则影响身体及大脑的发育。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确实有它的道理。
  癌症的越来越高发使很多人感到紧张甚至恐怖。提到预防癌症首先要明确引起癌症的原因和导致癌症发生的机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预防它。中医认为,癌症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积聚、毒热内阻等原因所造成的。尤其重要的是“郁积”二字,体内的代谢产物及毒素等不良因子的堆积,是由于日久天长逐渐累积壅滞而成,或在此基础上,遇到某种不良刺激致使疾病发生。
  有人会说我们每天不都在排出代谢产物吗?实际上体内任何废物及代谢垃圾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排干净。一方面在不断地接受和产生(空气污染、饮食污染、不良生活习惯……),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伤害着机体,使得机体各种功能不断下降。二者互为作用,久而久之,毒素越积越多,到了一定程度,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而聚积成结块,并逐渐由小变大,终致肿瘤侵害。很多年轻人发病常常由于遗传因素,或某些化学(如药物、毒物)物理(如射线)因素等,这些也往往与自身体质存在薄弱环节有关。因此经常清理和调理身体,就可以杜绝很多病患的发生。
  
  清理是必须的
  
  医学实践证明,人的衰老离不开两大原因:一是体内垃圾的堆积增多,二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谢废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逐年蓄积增多,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健康;身体素质的下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逐渐地走向老化,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机体不再能够有效地识别及清理体内积存的垃圾和毒素,垃圾毒素也随之越来越多。
  正如古籍所说:“年四十,阴气自半。”即是说四十岁左右正气就已开始减半,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也下降很多,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能够抵御各种毒素及不良因子,而使得肿瘤等各种老年病更有机会发生。机体的这些变化是逐渐产生的,年龄越大疾病越多,体质越差。
  按照以往的观念,人老了应以进“补”为第一要义,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急急忙忙地开始进补了。殊不知妄投补药,如同在使用毒药,危害之大,远远超过身体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种催化剂,推动了体内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这一有力措施,才会尽可能减少对于身体的损害,使机体走向康复。正如古籍医典《黄帝内经》所云:“疏涤五脏,故精自生。”指明清涤疏理就是补益,就可以达到精气生长,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门户是健康的基本保证。
  
  清就是补
  
  清理与补益应该如何摆放才对呢?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扫房间,补益好比是添放家具。如果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家具放上后就会尘土越积越多,无法再打扫干净了。如果把人体比作庄稼,“清理”好比是拔除杂草,补益是给庄稼施肥。如果不把杂草拔除干净,施肥后杂草会随同庄稼一起茁壮生长,庄稼越壮也越不容易发现杂草。一旦发现杂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动了,非得使用工具并把附近的庄稼也损伤了才可除掉,实际上杂草本身已经侵害了周围的庄稼。
  注重“清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间补得太多了。诸如食用高热量、高营养的各种食品,添加多种维生素及食用一些药膳,如用黄芪当归等补品炖鸡炖肉等。更有些人不断地在服用一些保健品及补剂,而不清楚身体内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没有清理,后果是造成了病理产物的形成、繁衍和扩散,疾病就不知不觉地被培养起来了。不要觉得用了补药后浑身有劲了,却不知那些垃圾也饱满成熟了,有劲是短暂的,当前的;而生长起来的垃圾产品却是逐渐的,日后才会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疾病专跟我过不去呢?却不知竟是自己逐渐培植了这些疾病。
  可见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来,就有医家已看到盲目补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说的是热衷用补药的人,不该用人参而用人参,出现了严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觉悟自省,而对正确使用大黄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却不予认可。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位67岁的老人,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热一周不退,并发肺炎、心衰、肾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药物,仍无好转,呈昏睡状。经中医诊视后,考虑为痰浊积滞胃肠,积而生热,导致湿热交蒸而发热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导的方药二剂,服后泻下稀便2―3次,发热消退,全身情况明显改善。随之又开中药数剂调理,患者很快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中药数月,多年的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状如常人,每次就诊一再表示感激之情。此例可以看出,尽管是老年人,且术后衰弱,伴有多脏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将病邪清理干净(此为邪从肠道排出),全身及各脏器功能自然会得到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就是补。所以很多认为虚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虚,而是病邪对机体的伤害所致。经常清理,就会神清气爽,气血畅行,脏腑强健,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补法不当即是毒
  
  补药的应用在于对症,确实纯虚无邪者方可进补。而这种纯虚无邪的人现在并不多见,一般人都或多或少夹杂着实邪于体内。因此,这种情况下进补实在是弊大于利。如:人参被列为名贵补品,具有延年益寿之力,但临床上已有服人参酊剂500毫升而致死的报道,人参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等疾病;黄芪对血压升高的影响更加显著,服用过度可加速癌症恶化的进程和转移;补肾不当可致少年早熟,个子矮小,中年早衰……
  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创编者李时珍极力倡导补虚抗衰与去邪并施,认为:“气所虚处,邪必凑之”,有一分之虚,必有一定程度之邪。即气虚必有滞,血虚必有瘀,有虚必有实,故补虚抗衰之中,应当注意去邪与疏通气血并施。李时珍补虚抗衰,常补泻共施,即于补的同时或去邪、或理气、或活血,避免了单纯服用补剂容易造成的危害。
  金代名医张从正认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日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鹜而不可制矣。唯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文中指出,好的医生治病先去实邪,而后再治体虚;而庸医治病,只知道用补药,不敢去攻实邪,感觉好像非常平稳,实际上是误人不露痕迹。如果妄用补药,非但补不成虚,反致邪气更加猖獗难以制伏了。唯有脉象极弱,下焦虚寒,体内确实没有病邪和积滞(积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的人,才可谈论补的问题,否则就像古时的鲧湮治水越治洪水越泛滥无制。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中,补剂之方甚少。再观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曾病后而施以峻补者。到明代以后,补方才渐盛行。清代医书《一得集》说:“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因此,稳妥的做法是,宁使五谷调养,不得乱投补药,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不会导致遗憾不已的弊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