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含义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含义

发布时间:2019-04-02 04:37:59 影响了:

  摘 要:知识经济推动下的”考研热”持续升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比较模型,读研的成本与收益模型,深层次探究人才就业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完善当前人才的应用、选拔、评价制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考研热 人力资本 视角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08-03
  
  在当代,知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端技术需要大批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一、直面“考研热”,“黑色一月”如何形成?——基本数据及情况
  大学生历来被称誉为“天之娇子”,走入“象牙塔”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然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天之骄子们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这样,考研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砝码的新渠道,同时又能提供一个新的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考研热”至今仍方兴未艾,并且伴随着近些年的扩招持续升温,几近高潮。下面两组数据足以佐证。
  但是,从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同时可以看出,由于“考研热”导致的报考人数连年猛增,使得在国家连续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录取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一种局部下降的趋势;加之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大学生的“掉价”、严峻就业形势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都促使着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考研因此就成了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个“黑色一月”。人们不计成本代价对考研的盲目追求和错误理解,是隐藏在考研背后的对于人才评价、选拔、应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缺陷,是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知识的缺乏。以上种种,值得我们反思。
  二、教育投资过度,面对“考研热”,是否需要冷思考呢?——基于人力资本的分析
  随着连年的研究生扩招,研究生不光是就业形势开始紧迫,而且,就业的工资率也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研究生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已呈现出下降趋势,盲从考研,会使得理想预期和实际预期相脱节。研究生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收益;同时又是私人产品,具有私人收益。下面,我们从研究生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作一说明,如下图:
  图中,A、B、C显示了不同教育成本时的市场均衡,均衡点并不意味着收益率较高,在A点表示较高的工资补偿仅仅是对较大的成本进行调节。在C点表示较低的工资补偿对较小的成本进行调节。
  现在,国家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但需求相对减少,需求曲线D向内移动至D",从而导致市场均衡工资率的下降,从而使得实际的收益率(含私人和社会)下降。{1}如果研究生教育投资的私人和社会收益率低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育投资过度,我们是否应该对“考研热”冷思考呢?
  另外,我们又可以构建一个研究生的投资—收益分析模型对个人是否考研进行直观的分析。如下图:
  图中,ACF曲线代表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终身收入曲线,BDCE则代表大学毕业后,先去上研究生,然后再就业的成本—收益曲线。
  图中,横轴下的区域1代表上大学的直接成本,横轴上的区域2代表上大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即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区域1、2面积之和即为上研究生期间的总成本或总投资。区域3则表示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得的收入增量,即上完研究生再谋职业所能赚得的终身收入,比不上研究生直接工作所能赚得的终身收入之差,此例中假定退休年龄是60岁。
  本例我们以25岁为基点,则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净现值为:
  NPV=■EN/(1+i)n-■Cm(1+i)4-m
  其中:En是研究生毕业后从第一年至第35年每年的收入增量,Cm为第22岁到25岁这三年内每年支付的成本,i是利息率。
  计算结果:
  NPV>0 则上研究生合理可行;
  NPV=0 则接受研究生教育没有十分必要;
  NPV<0 则接受研究生教育不经济,应立即就业。
  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其它条件相同,投资后的收入增量越多(即收益时间越长),则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即投资越具有经济合理性。这一点对于年龄偏大者尤为重要,对于在职工作者来说,若非单位上学期间提供工资或毕业后收入远高于现在,一般不选择上研究生。
  2.其它条件相同,接受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越低,就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研究生教育。但事实上,现在研究生教育基本是自费,且学校收费越来越高,故研究生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
  3.其它条件相同,一个研究生与大学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投资于研究生教育的人就会越多。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调查、分析、预测,得到大概的NPV后,来对其是否考研进行理性决策。事实上,还有一点我们在此也必须指出,即近几年及未来几年考研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当然净收益还是增加的,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应冷静对待“考研热”。
  三、如何解决“考研热”背后的供需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本科学历满街走,使得用人单位的眼界也在水涨船高。报上介绍某企业或单位的文章,常见以“拥有多少硕士、博士”以显示自身人才队伍素质的优秀,某大学毕业生曾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述说自己的求职苦恼:“一听说是个本科生,简直没拿正眼瞧我——要知道,那不过是一家生产化妆品的企业呀!”
  然而,社会现实正对这种“不重能力和实际要求,唯高学历是取”的人才高消费倾向提出怀疑。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提供的数据说,目前国内的制造业正面临着数百万熟练技工的缺乏,企业不是不知道把产品做好,而是缺乏能在实际生产中做好产品的人。有报道说,在加入WTO后的宏观背景下,这个缺口将严重影响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新浪网调查的话题讨论区内,有一个网友留下的问话也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的用人市场上是研究生吃香,再过几年,假如满大街都是研究生,会不会又出现“考博热?”{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