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湘潭:趟一条再生之路】 星之路要求整容靠谱吗
 

【湘潭:趟一条再生之路】 星之路要求整容靠谱吗

发布时间:2019-04-05 05:22:06 影响了:

  连绵不绝的春雨,把街头擦皮鞋的妹子们赶到了屋檐下,也使开“跑跑”(载客摩托车)的小伙子们望天兴叹;百货大楼里顾客寥寥,机关办公楼的墙上贴出了抗洪通知和值班表…… 雨仍在不停地下着,整座城市凝固在一片迷蒙之中,但有项重要的工作没有停下——
年初,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把湘潭市最敏感的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生活困难,记者不仅直接了解到个别职工因经济问题遭遇家庭变故而轻生、有人因生活困难偷吃猪饲料等事实,而且还了解到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一些隐忧……”
1月19日和2月27日,湘潭市先后报上《关于对××企业两名职工自杀情况的调查》和《关于对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所登的情况调查》,在说明记者所描述的一些内容与事实不符而外,也客观而认真地指出:“目前我市的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仍未从根本上走出困境,部分下岗职工生活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不良事件仍有发生,解困工作的难度仍在加大。”
是几十万产业工人造就了我们的过去,支撑了我们的现在
今天,他们又在为国家的总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的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滋呦……
湘潭,曾经是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不仅因为那里诞生过一代伟人毛泽东、彭德怀,还因为那里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既拥有全国最大的军工、水泥、氟化盐、154吨电动轮自卸车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印染、钢铁、铁合金、锰、建材、机电等生产企业,还拥有全国最小的江南奥拓微型轿车生产企业。“芙蓉国里尽朝晖”,当年,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赞叹和怀念他的故乡的。
“湘潭是一个靠工业吃饭的城市,工业富,湘潭富;工业活,湘潭活;工业发展,湘潭也发展”,作为一市之长的蒋建国不无感慨地说,“是几十万产业工人造就了我们的过去,支撑着我们的现在。当年,他们为国家和家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他们又在为国家和家乡的总体利益做出奉献和牺牲……”
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湘潭市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解决不好,一影响企业改革,二影响社会稳定,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到1998年初,湘潭市有45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处于破产、停产、半停产或严重亏损状态。26.7万职工中,6.7万被停发、减发工资;6.24万名职工下岗,其中,35岁以下的下岗青工占54%。被列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困难职工达1000多户;依据企业是否属于“资不抵债、职工连续6个月未发工资、息工人数达80%以上”的原则,确认“特困企业”41家,涉及职工1.69万人。
江南机器厂的下岗职工说,这个1.5万人的企业,有近一半的人没有事情干,两三千人下岗,有的开“跑跑”拉客,有的摆地摊谋生,不少人都是靠过去的积蓄支撑着,快撑不住了。去年底,企业好不容易凑了一点钱准备给职工发工资,却因为还不了银行的贷款,被银行扣下作贷款利息。结果,数百工人闻讯后包围了银行,并与赶来的公安干警对峙到午夜,直到银行答应支付工资为止。职工普遍反映:现在一怕生病,二怕子女上学,三怕买房,四怕婚丧。一位基层干部说:“再熬三五个月可以,熬三五年恐怕不行。”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老百姓的问题不是空洞的、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不管市场如何千变万化,有一条不能变: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老百姓吃上饭
阴历年春节,市里的父母官们没有一个过得轻松。“春节前,下那么大的雪,建国市长领着我们一家一家地走,每到一户,他都要揭开米缸盖,看看缸里有没有米,问问职工手里有没有钱……”副市长彭宪法告诉记者。
还是在去年底,书记和市长进北京向朱rong基汇报工作,当被问到“你们湘潭市能不能给职工发出工资”时,市长略一思忖,客观地回答说“基本上能发出”。结果,这条消息被媒介报道后,“我们市政府办公室的电话就被群众整整缠磨了4天!”
“我的头上就像是顶了一盆水,战战兢兢。最担心的就是晚上电话铃声响,一听电话铃声响就害怕出乱子。下岗职工要生活,要工作,要劳动,就是这么点要求;而从我们劳动部门来说,就是要充分实现再就业。如果都无法就业、都失业,还要我这个劳动局长做什么?”周启平局长说这番话时,坐在旁边的就业服务局局长赞同地点着头。
号称江南电工行业龙头的湘潭电机厂,去年做到了“三不欠”:不欠职工工资,不欠自来水公司水费,不欠国家税收。但是下属的电炉厂等三家单位仍未摆脱困境,职工因生活困难向市政府申请救济。春节前,市政府向这三家单位发放生活救济费12万元。
欧阳为是1993年分配到江南机器厂四分厂的大学毕业生。在厂期间,他由于还要负担一个仍在读书的妹妹,生活困难,每天早晨喝稀饭,中午泡方便面,曾经昏倒一次。厂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工会干部率人对他进行慰问,先后补助他生活费近1000元。
共青团湘潭市委承包了200户特困职工子女的学杂费,每到新学期开始前,6万元钱就会发放到特困职工的手里。
江麓机械厂对分配来厂住集体宿舍的大中专学生,月标准工资低于350元的,每人每月补贴100元;高于350元不到450元的,补足450元。同时建立了扶贫帮困基金,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定期补助,“没有因欠职工工资而导致自杀的现象”。
1997年,湘潭市对月人均收入低于50元的特困家庭核发“特困职工证”,持证者在一年内享受政府规定的9项救助政策……
然而,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解困,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尽管政府想尽办法,帮困资金的筹措难度仍然很大。而另一方面,贫困和再就业的压力在不断蔓延,“今年预计还有两万人要下岗,湘潭下岗职工的总数将会突破8万,达30%!”
迅速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刻不容缓地摆到湘潭市的领导层面前。“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看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心里感到很惭愧,感到工作没有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没有到位……我们一定要拿出新政策、新办法,解决的要解决,不解决的也要解决,反正,这一关是一定要过了!”领导们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
从1994年起,湘潭市继建立“扶危解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后,又成立了以市长蒋建国为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规定“对工作直接推诿、不及时解决职工生活困难、由此引发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坚决追究责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8套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文件、32条政策和22项措施……
谈起湘潭市塑料六厂,现任厂长罗国清的心情十分复杂:“这是一个老厂子,曾经有过10年的辉煌,效益非常好。1994年停产后,没有钱发工资就卖设备,卖得老工人心痛啊,就组织起来把厂子的大门焊死了。1996年6月,因为4个月没有发工资,十多个工人到市政府请愿,公安局就给建国市长打了一个报告,要求采取措施稳定一方。市长把报告批给二轻局,责成二轻局的领导尽快稳定局面。那时的情况很糟糕,我经常从自己的口袋子里面掏钱给那些困难职工买米、看病。”
1998年1月14日,湘潭市的报纸和电视台均以“欢欣鼓舞”四个字来形容塑料六厂职工的心情:1月13日,在市工商局的对口帮助下,“塑六大市场”隆重开市剪彩。尽管雨雪交加,但市里的各级领导仍然专程赶来祝贺,“就连从不给别人送礼的公安局也给我们送来了花篮!”市场内36个门面和15个摊位顺利出租,使全厂职工看到了摆脱困境的希望。
“能和市工商局结成帮困对子,是我们运气好!”罗国清说。
1997年6月,市政府下发文件,组织开展“部门对口帮困”活动,“发挥党政机关和部分行业部门在协调关系、开拓就业岗位以及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妥善解决好一部分企业及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为了帮助塑料六厂借助其与农贸市场一墙之隔、面临国道的地理优势“退二进三”,使“塑六大市场”尽快上马,工商局发动全局员工捐款一万元,地区工商所无偿拆除了那家农贸市场与塑料六厂交界处的4个门面,打开两个连接口,把“塑六大市场”同农贸市场连接成为一片。工商部门还热心当起“红娘”,为塑料六厂与海南一家公司联营兴办蔬菜批发市场牵线搭桥。为使“塑六大市场”尽快招徕客商,工商局免除了市场开业头3个月的管理费。
“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只要能变通的,我们都为他们变通办理了。”工商局负责企业注册管理的领导说。
“通过开办市场,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有51个人承租了门面或摊位,过去沉重的心情变得明朗了,整个工厂也开始有了起色。虽然还不能解决所有息工职工的问题,他们目前仍然拿着5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但政府再帮一下忙,难关就渡过去啦!”罗国清厂长充满期望地说。
一直关心并且组织协调“塑六大市场”兴建的副市长彭宪法,以这件事为例子,要求“困难企业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压倒,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解困、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对困难企业进行政策扶持。”
新年伊始,湘潭市的市委常委们又一致同意,继续坚持每一个党政干部从新增的补贴中拿出20%救助困难职工的规定。蒋建国市长号召:所有的机关干部和特困职工结对子,承包一户特困家庭,“尽最大努力拿出自己的余钱剩米解决群众困难,保证老百姓的生活有个最基本的保障——能吃上饭!”
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眼前的困难?主管工交的副市长彭宪法说:“一不要惊慌失措,二要加以高度重视。”他说:“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从再就业的途径来看,期望国家在短时期内通过追加投资创造大规模新的就业岗位是不现实的。今后的就业趋势,将会从依靠国家安排就业转为大力支持和鼓励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从以国有经济、国有工业企业安排就业为主转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一、三产业扩大安置就业;从传统的全日制就业向非全日制、小时工、弹性工等灵活方式转变。这就需要下岗职工坚决摒弃只有到国有、集体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只有正规的全日制工作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只要通过正常劳动取得稳定的合法收入就是就业’的崭新观念。”
他认为,湘潭市出现的是“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许多人没事干,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岗位没有人干,“街上擦皮鞋的,99%都是农村来的剩余劳动力,她们能干,为什么我们干不得?”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湘潭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人们观念中计划经济的色彩还很浓,一有困难就先想到找政府,先去“吵”,能否“吵”到工作不管,少数极端的甚至打着手机、戴着金项链、开着摩托车来领100元钱的生活救济。这是我们再就业工作的最大难点。
彭副市长谈起几个情况:
“湘潭锰矿要招100个井下正式合同制工人,月薪是800至1500元,报名的只有一个,还是个42岁的。而第二天,这个人干脆也不来了。我们液压件厂解困,请公安局对口扶贫。公安局很重视,局长亲自研究,决定清退一批治安联防和交通管理上的临时工。好不容易腾出了100个岗位,像站马路口执勤摇旗子、守自行车摩托车、维护交通秩序等,安排了100个人,每月给300到500元,薪水不低啊。当时那100个人去的时候挺高兴,但干了一个礼拜后,就跑了63个;第二个礼拜又跑掉几十个,说‘一站8个小时,太辛苦咯!’还有一名职工老上访,说每个月100元的救济金不够花。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够花,他说他除了吃饭以外,还要抽烟、喝酒、嚼槟榔,说这是他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改不掉 消极保稳定不行,核心问题是创造再就业岗位 只要转变观念,很多岗位都可以干 帮企业解困,关键是要“扶志”喽!说这话的还是一个工会主席!
由此,在市企业解困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上,公安局政治部主任疾呼“帮企业不仅要帮困,还要扶志!”他认为,只要摆脱了怕苦、怕脏、怕丢面子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就业领域,寻找到自我解困、生存发展的出路。
拥有80多年开采历史的湘潭锰矿,属国家大型一类企业,1996年全面瘫痪,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职工4个月领不到工资,成为省、市特困企业之一。常务副矿长蔡顺生回忆说,当时改革的惟一出路是减人增效。裁减冗员,机关先行,矿里先拿机关处室开刀,一刀就切掉1400多人,把许多技术骨干都切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真可惜呀,但当时不这样做,工人就不服气。尽管这样,矛盾还是很激烈,职工动不动就把矿办公楼围起来,有个青工操把菜刀追杀领导,说“谁端我的饭碗,我就端谁的脑袋!”观念的转变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呀。
他说:现在,裁员后的锰矿,在岗人数由7800人减到5700人,职工平均年龄35.6岁。去年,全矿遏制了连续3年的亏损局面,矿石月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矿里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再也没有“岗位终身制”,职工的承受能力、竞争意识和主人翁精神都增强了。下岗职工中,干什么的都有,过去只有农民工才愿意干的井下、装卸、土烧结等苦、脏、累、险活,现在都由富余职工顶替了。去年一年,有132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各类岗位。
与湘潭锰矿同为市再就业工作典型的,还有谭家山煤矿。在转变经营观念、自我解困的过程中,这个老矿山也经历了一场“极为痛苦的变革”。当时,“最棘手最艰难的问题,是如何安置企业富余下岗的职工”,再就业任务如同“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面对严峻的局面,矿领导决定“退二进一”:到农村去,向“丘岗山地”要出路。然而,要让煤矿工人一夜之间变成开荒养猪的农民,不少人宁可每月去领100元的救济费也不愿意报名。后来,不知经过多少痛苦的碰撞和思索,职工们终于想通了。一位职工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谭家山煤矿的《一产歌》:
我们是煤矿的主人/转产务农打先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始自己新的旅程。不怕嘲笑/不怕艰辛/上山取宝/下水淘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矿团委书记刘梅初那里,我了解到几个年轻人的事迹:猪场里有两位年轻的“女猪倌”,刚从学校里出来,就赶上了“转产”。她们和其他职工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早晨从家里到山上,晚上从山上回到家里。问她们“苦啵?累啵?”她们说:“开始时我们累得一身好像散了架,现在慢慢习惯啦!”
教师出身的孙乃亮,不但自己报了名,连老婆孩子都带上了山。他白天把孩子寄托给“山神爷爷”,两口子一起开荒种地,从无怨言和牢骚。
还有不少人,男的承包了烟地,女的上山帮忙;女的承包了烟地,男的上山帮忙,分不清这是谁的事业、谁的岗位。他们把一颗颗火热的心融进了山、融进了水、融进了新的创造和生活里。
1997年,谭家山煤矿的“一产”安置下岗职工97人,完成产值148万元,创利超10万元,职工工资无一拖欠。
在湘潭市,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步步高食品有限公司”,它的连锁店已经发展到8家,所经营的商品种类达1.5万多种。团市委书记朱少中告诉我,这家公司的连锁店已安置下岗职工208人,其中90%以上是最难找到重新就业岗位的下岗女工。而“步步高”的总经理王填告诉我:他也算一个“下岗职工”!
如今,200多名下岗职工在“步步高”里认真地卖货,热情地服务,没有了“下岗”的阴影。因为8家连锁店的“店长”连同公司的高、中层领导,都是一水儿的“下岗职工”,同她们有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感受、一样的愿望和憧憬;而且,她们每年都能从公司的利润中得到一份“股”。在她们的心目中,这是一家自己的企业,自己是在靠劳动力人股,而不是在替老板打工。所以,她们很珍惜,很认真。眼下,尽管还面临许多困难,但“下岗职工的总经理”、年仅30岁的王填说:“路子已经开出去,就不会有回头,因为那是一条自救之路、再生之路!”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湘潭之际,年轻的市领导们深情地表示:“湘潭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家乡,政治上比较敏感,领导来,记者也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三年走出困境’是目前群众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他们说‘熬过三年看!’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同群众一起,用我们解困振兴的双手叫湘潭再现‘芙蓉国’的光辉,是我们惟一的出路。到时候,欢迎你再来!”
消极保稳定不行,核心问题是创造再就业岗位只要转变观念,很多岗位都可以干帮企业解困,关键 要“扶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