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关于《感情》的一封回信_给巴金的一封回信
 

关于《感情》的一封回信_给巴金的一封回信

发布时间:2019-04-09 04:42:44 影响了:

  本刊去年第二期发表小说《感情》后,作者青年工人刘树华同志收到了六百多封来信。在此,我们发表作者给海星同志的复信,以答读者。  ——编者  海星:你好!  感谢你这样关心我的习作。
  我写《感情》是在七八年十月。当时有一大批作品怀着极大的义愤来控诉“四人帮”的罪恶,和他们给民族、国家和每个人造成的“内伤”“外伤”。这些作品激动着我,同时我也在想:在我们声泪俱下地去批判、去控诉的同时,为什么不认真地想想我们自己的责任?鲁迅先生曾讲过,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瞄与骗。被骗、被瞒,自骗、自瞒,长期下去,甚而至于已经不觉得了。十年的惨痛教训正在于此。
  正是由于“自省”的目的,我产生了写《感情》的欲望。
  你知道,*****前,我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青年。可患了“偏执狂”后,却会为了表示“革命”,粗暴地指责家长为什么悬挂“一只耳杂”的领袖像;把家里那些“珍本”一捆捆地去卖掉;甚至工工整整地在小红纸上写了无数个“革命”,贴在家里一切家具上,作为商标。当时我们院北屋住着一个女天主教徒,她是某中学的教师,一个和善、爱洁净的女人。她对生活很热爱,养着金鱼,种了无花果、枣树,培植的花几十种,把小院装扮得花园一样。她热爱党和毛主席,辛勤工作,遵纪守法,但对自己的“主”又极其虔诚,每夜都在小屋里点上蜡烛做祈祷。她很疼爱我,经常带我去买金鱼,无花果熟透的时候,就摘下来送给我吃。可是,“一夜之间,生活全变了”。在造反的风暴中,我给她贴了一张题为《收起你的封资修破烂货》的大字报。那以后,她总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我。我确实感到她在说:“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何敌变成如此凶神?”结果,大字报引来了十几个红卫兵,都不到十五岁。他们把花、鱼盆,甚至她家的小钟表、玉砚台都砸了个粉碎,然后开始斗争。一个小孩问:“毛主席好,还是你的天主好?”她说:“毛主席好,天主也好。”就因为这句话,她被活活打死了。我是亲眼看着她被打死的。十年后,此事我一直感到内疚,夜深时常想起当年小屋的烛光。她爱生活,爱美好的东西。也许是历史的误会,使她的信仰和我们不一致。可她从来没惹谁,一直辛勤地为祖国工作着。最后,却和花盆、金鱼一样被“砸烂”了。这个女人,可能是我小说的最初原型吧。后来,我的家庭也受了冲击:父亲被诬陷为“反动资本家”,哥哥成了“现行反革命”,亲人和敌人难以撕裂地粘结在一起了。对亲人要爱,对敌人要恨,爱与恨如此对立,又如此难以分割。世上哪个国家的青年曾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感情的折磨!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老师。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中受冲击也很厉害,但他对生活仍然充满信心。他闲散在家,不甘心享清福,每天要义务地教十几个青年学外语,为二、三十个病号看病,接待一、二十个看电视的邻居小朋友。他也养鱼,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坐在沙发上一招手,玻璃缸里两条大金鱼就摇头摆尾地向他游来。当时我脑子里轰的一下:被打死的和活着的,他们都是如此热爱生活、富有感情!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我中辍了学习。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很难过,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笼罩着。我离开了他,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喷涌出那么强烈的留恋之情。我必须理清楚,这是为什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二十八、九岁的青年,这究竟是什么感情?这种思索渐渐形成了丁香和郭爷爷的形象。
  有了主题、人物,怎么表现?我想,当今时代具有多变的特点,它使我们的思维敏捷、节奏快,有时又象梦:虽然缺乏严密的逻辑,却往往颇有道理。用这种思维特点去反映现实生活,一定会很真实、生动。用它的“散”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这与生活是协调的。因此在时间、场景的交代上,我尽量使它很朦胧,有意识地运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某些手法。老托尔斯泰说,读者要求一个新作家时,往往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力图创新,不知你认为效果怎样?
  匆匆写这些,不知能否回答清楚你所提的那些问题。对你的赞颂,我深感不安。因为小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还带着稚气。不过我一定不懈努力,以不幸负你的期望。 祝你在科研道路上作出成绩!
  刘树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