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宋喜明:宋喜明衡水
 

宋喜明:宋喜明衡水

发布时间:2019-04-10 04:57:17 影响了:

  一、一九五七五年夏天,宋喜明高中毕业后决定回乡务农。他回到县里,县委书记对他非常欢迎,并且教导他:“农村是知识青年学习不尽的大课堂……。”喜明听着,心窝里像透进了阳光一样明亮、舒坦。
  二、第二天,喜明回到了故乡——宋家村。党支部饶支书迎了上去:“喜明,你回得正是时候,村里多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呵!”老农宋树生也向他打招呼:“孩子,有出息,读书不忘本,来接我们的班呵!”
  三、喜明的父亲见读书的儿子回来种田,开始不大高兴;后来想到儿子是听党的话回来的,准不会错,就把喜明叫过来:“孩子,你识文断字,耕田种土,能比我这辈强。”
  四、喜明第一天开始劳动,双手就打起了血泡。生产队长宋大春指着他的手说:“这就是你劳动一天的成绩,等你手上长了一层厚茧,那时才能感到劳动是愉快的事。”喜明下决心要练就一身劳动基本功。
  五、不久,乡里要调劳力去修水库,喜明便要求参加。十冬腊月,寒风刺骨,喜明坚持在水库工地劳动。三个月以后,水库建成了,他的身体越来越结实,力气也练出来了。
  六、喜明从水库回来,一天,队长叫他去给红花草灌水。他想:植物学上讲红花草是旱作物,灌水不会淹死吗?社员宋燮元告诉他:“种田人得看天、看地、看庄稼,天旱成这样,不灌水行吗?”
  七、从此,喜明决心老老实实向农民学习。队里指定老农宋树生当他的师傅,犁、耙、耘、锄、插秧、割稻、打禾……,宋树生都一样样把着手教给他,喜明学得也刻苦认真。
  八、布谷鸟声声叫,插秧开始了。喜明跨下田,和村里有数的插秧能手曾万隆比赛着干;他姆指一弹,秧苗分开,脚步移动,手起秧落,一蔸蔸、一行行,整齐笔直,有些老农看了也翘起大姆指表示称赞。
  九、一九五八年底,公社党委决定由喜明率领十七个青年,由两位老农作技术指导,到尚庄去改造一百多亩低产田。他们到了尚庄,因为低产田离村子太远,为了抢季节,他们就在靠田不远的破庙里住下。
  十、低产田里,禾蔸朝天,地硬得象石板;田埂两边荆棘荒草有一人来高,锄头下去就弹了起来。在这困难面前,队员们仍然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歌声震撼着山岗。
  十一、因为生活实在太艰苦,中间有个别队员动摇了。这时,宋喜明就给大家讲王国藩领导三户贫农办社的英雄事迹。于是,大家动手修房子、开荒种菜,改善生活,十九颗火热的心又沸腾起来了。
  十二、正当禾苗发蔸分蘖的时候,有几十亩禾苗发了黄,急需施肥;喜明记起五里路远的“响水岩”有个大洞,里面有蝙蝠粪。第二天,他们在松林密布、人迹罕见的半山腰里,找到了蝙蝠洞。
  十三、喜明将绳子拴到腰上,沿着岩洞的裂缝,一直下了六、七丈深才到洞底。顿时无数的蝙蝠向他扑来,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蝙蝠粪,油渍渍的,他不禁大喊起来:“伙计们!可发现宝库啦!”
  十四、第一筐蝙蝠粪拉上来,大家一看真高兴,都争着下去,把蝙蝠粪一筐筐拉上来。这一年,这片低产田的早稻产量比往年提高了两倍还多。晚稻也获得了好收成。
  十五、听从党的教导,和群众一起参加沸腾的农村建设,使宋喜明战胜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丰收的奇绩。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他光荣地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十六、1959年冬天,公社党委决定调宋喜明到出名的穷队——曾泗村长期落户。喜明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一踏进曾泗村,就顺手抓起一把田泥,田泥黏得像糯米团子,他想:这么坏的土壤,不改造怎么会有好收成。
  十七、喜明来到村里,找到几位老农一起商量怎样改造红壤田。老农说:“要增产,还得养红花草,红花草养好了,再沤点石灰就更好。”喜明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
  十八、曾泗村的红花草历年总是长不好。喜明听取老农的意见,种了两丘红花草做对比试验。两丘田里分别下了草木灰和牛栏粪。下灰的红花草第二天就长出了四片叶子,下牛栏粪的红花草两天才长出一点叶子。
  十九、为了找出原因,喜明在下灰的田里,扒开表土一看,原来红花草是浅根作物,施下的灰紧贴在表土上,肥料容易吸收。相反牛粪铺在红花草顶上,加上田土板结,肥料吸收不到。他终于找到了用灰养红花草的科学道理。
  二十、在翻耕了红花草稻田里,喜明插上秧。一天,他发现禾苗发黄浮了起来,就去请教老农,老农叫他撒石膏粉,喜明照办,果然见效。后来他才懂得田里有机肥太多,发酵以后,产生气体,禾苗不能安蔸,而石膏有凝固作用。
  廿一、以后,喜明和两个青年商量成立了一个科学研究小组,请老农作技术指导,几经辛苦,终于培育出适合本地栽种、产量最高的●农3425号水稻良种。消息一传开,社员都说:“喜明他们试验出来的禾穗谷多,真是有学问。”
  廿二、喜明回乡后在党支部的指导下,团结本公社回乡知识青年广泛开展办民校,他还主动帮助附近几个村的民校教师备课。这样一来,各村的民校办得有声有色,真是“人人上夜校,户户读书声。”
  廿三、六年来,宋喜明听党的话,在农村扎了根。他今后除了进一步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农作物产量,还打算把村田几百亩茺山种上果树,他要亲手把曾泗这个穷地方,打 扮成一个社会主义的花园。(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