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小议舌尖上的中国的转场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小议舌尖上的中国的转场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发布时间:2019-06-16 04:50:58 影响了: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又一次让纪录片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原来纪录片可以如此主流,观赏性可以如此强.片中成功的转场更是引起了我们的又一次关注。  【关键词】转场;纪录片;味蕾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全片共分为七集,第一集为《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为《主食的故事》、第三集为《转化的灵感》、第四集为《时间的味道》、第五集为《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为《五味的调和》、第七集为《我们的田野》。此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继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家,各地的美食各具特色,怎样将各地的美食、菜品、小吃进行展现,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而如何跨地域、跨民族的展现美食,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片子当中,没有按照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的划分去介绍食物,也没有按照省份去进行划分,而是按照食物的共性去进行介绍,这样的介绍,有时不免要进行很大的地域跨度,那么如果转场做的不好,会让人觉得乱七八糟,一头雾水。但在这部纪录片当中,精妙的转场是它的一大亮点,现将片中的转场方式总结如下:
  一、通过解说
  通过解说的的转场方式是转场当中最常用到的一种,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具体到片中: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当介绍完山西丁村的寿宴过后,片子准备介绍陕北的糜子面做的黄馍馍,这时,画外音解说道:“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通过画外音解说就将丁村的大妈们正在制作花馍的场景转到了黄土高原上绥德汉子老黄蒸黄馍馍的场景,进行了非常自然的衔接。
  再如,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当介绍完朝鲜族的金顺姬跟着妈妈学习制作辣白菜的故事后,镜头从右向左慢慢摇,片中画外音这时解说道:“当今顺姬的父母在呼兰河畔忙着腌渍各种蔬菜的同时,在4000公里之外的温润的南国,每当秋风初起,那里的人们也会被另一种时间的味道所吸引。”紧接着下一个镜头是腊肠,屏幕下方出现了香港的字样。这样,片子就会紧接着介绍另一种被时间制作出来的味道——腊味,完成了几千里的跨度,顺畅的衔接了起来。
  二、空镜头转场
  空镜头是转场方式里经常用到的一种,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也不例外。比如: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片子介绍完老黄制作黄馍馍的故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一组小麦的空镜头,金黄的麦子,收割机收割麦子的情景,下一个镜头便是制作馕的特写,这样就很自然的进行到下一种主食的介绍当中了。
  再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当片子介绍完在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用诺邓盐制作火腿的故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组展现自然景观的空镜头,然后出现了湖北-嘉鱼县的字样,故事转入到圣武和茂荣两兄弟采莲藕的故事,空镜头的转场方式使前后两个故事进行了顺畅的衔接。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当中,当介绍完嘉兴的肉粽后,画面中出现了一个水稻的画面,这样的一个空镜头过后,紧接着便开始介绍宁波人做年糕的故事。这样,不仅把上下两故事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体现了两种食物拥有相同的原材料,但是却能制作出外形、颜色、口感完全不同的食物。
  三、相似性转场
  相似性转场是转场方式里比较运用巧妙的一种,需要找出转场前后的片子里具有相似性的特点,才能够将前后两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比如在片子当中,介绍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兰州的牛肉拉面时,利用羊肉泡馍和牛肉拉面形式相同的特点——两者都是主食和汤结合在一起的食物。片中介绍到“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因为这两种食物都是将主食和汤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种相似性,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兰州牛肉面的介绍当中。从一种食物转到另一种食物,地点也从西安转到兰州。
  再如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当中,片子当中介绍到广东的竹升面,这种面制作的工具是一根很长的竹子,用这根很长的竹子去压面,这种广东的竹升面至今一直沿用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紧接着,画面呈现了一位中原的老太太用擀面杖擀面的场景。这上下两个场景用他们具有相似性的制作工具,就从介绍广东人的竹升面很自然的过渡到山西丁村人过寿吃面的场景当中了。
  再如,在介绍祁山臊子面的时候,这样介绍到:祁山臊子面的配料有肉臊子、木耳、豆腐、鸡蛋、红萝卜、蒜苗、“祁山臊子面既是饭也是菜,这种饭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米食中也随处可见,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一个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开始介绍嘉兴的肉粽。从岐山臊子面到嘉兴肉粽的介绍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特性——都是饭菜合一的食物。
  在第三集《转化的味道》中,当介绍豆腐、豆浆的时候,片中说道:“这些乳白色的浆液令人浮想联翩,在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种流淌的美味滋养着。”接着,开始介绍蒙古族的奶豆腐。从豆腐、豆浆过渡到奶豆腐,依靠的是它们相似的外形——乳白色的浆液。
  四、硬转场
  硬转场的转场方式是直接转场,没有过渡。具体到片中体现为通过字幕,转到另一个城市,另一种食物。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当介绍完圣武和茂荣两兄弟采莲藕的故事后,镜头直接转向吉林-查干湖,画面下方也出现了吉林-查干湖的字样,片子紧接着将要介绍查干湖的渔民捕捞冰湖下的鱼群的故事。
  再如:在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片子一开始就开始介绍云南-香格里拉的尼西人用黑陶制作煮食物之后,紧接着镜头一甩,画面下方出现了云南-昆明市的字样,直接转入到介绍另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土陶炊具,汽锅鸡.在这两种不同的烹调食物的炊具的介绍当中,采用了硬转场的方法。
  五、声音先入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当介绍完丁村人吃寿面的场景之后,紧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喇叭的空镜头,伴随的背景音乐是岐山人唱戏的声音,下一个镜头是戏台上唱戏的情景,戏台的上方挂着岐山县人民剧团,画面的下方出现了陕西-岐山县的字样,这样,故事就转入到岐山面的介绍当中。
  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阿植鸭脯店当天的最后一批熏鸭出炉,“食客们甚至等不及墙上的熏鸭晾干,而远处,冬节的脚步也如约而至”。伴随着画面缓慢的摇动,传来了咚咚呛呛的锣鼓声,紧接着画面当中呈现了祖祠中大戏开唱的场面。
  声音先入的方式,可以先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起来,继而就能够转向另一处,进行顺畅组接。
  以上五点是笔者对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转场的总结,转场是片子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纪录片当中,纪录片真实的纪录,通常会显得繁复、凌乱,怎样将片子有序、顺畅地呈现就是后期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恰当的转场不仅能使片子顺畅的衔接,更能使观众的思维跟上片子的节奏,衡量好的转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无痕。《舌尖上的中国》当中,顺畅的转场可谓可圈可点,对纪录片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2]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孙靖(1983—),女,设计艺术学硕士,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中文系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