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宋词“恨”字修辞的审美考察] 用一种修辞描述宋词
 

[宋词“恨”字修辞的审美考察] 用一种修辞描述宋词

发布时间:2019-06-19 04:39:56 影响了:

  在宋词中,“恨”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并且情感内容包罗万象、错综复杂,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一、“恨”字的修辞美学阐释  《说文解字》:“恨,怨也。从心,艮声。一曰怨之极也。”可见,许慎认为“怨”是恨的最初意义。恨既指一般的愁怨,也可以指极度的怨恨。《说文解字今注》认为此条释义笼统,“恨”字古书中为“遗憾”义,“仇恨”为后起之义。在《辞源》中则被解释为“怨恨、仇恨、后悔、遗憾”。《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把它解释为“怨恨、后悔”。在《新华大字典》中它被解释为“怨恨、仇视、懊悔、不合心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恨”被解释为“仇视、怨恨”,如“恨之入骨”一词,而另一种意思为“悔恨、不称心”,大概是由程度更轻的不称心和不满感而引起的遗憾和悔恨,如“遗恨”一词。另外,在《古代汉语词典》还有一种解释:通“很”,违逆,不听从。如《后汉书·楚元王传》:“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恨”字就是忤逆、不听从的意思。在宋词中没有发现这种用法,所以本文在概括“恨”字的含义时对此忽略不计。“恨”造意指心中有事,硌在心头,与“怨”指心中有委屈相近,本意为“怨恨、遗憾”。因此,“恨”字所代表的是一种消极情绪。
  “恨”大致可分为“不称心”、“遗憾”、“悔恨”、“怨恨”以及“仇恨”五种程度不等的情感。“仇恨”是感情色彩最浓重最强烈的,总是与“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悔恨”着重在悔,“怨恨”着重在“怨”可理解为“愁怨”,因此“悔恨”和“怨恨”的程度要轻一些,而“不称心”、“遗憾”则要更轻一些。但是“恨”字发展到宋代,是不是就已经包含了这五种意思呢?
  在宋词中,“恨”字可以被解释为由“不称心”感觉引起的与家国之恨有关的“仇恨”,或者“遗憾”、“怨恨”、“悔恨”。以下可以作为例证: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中“恨”就可以理解为怨恨;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燕”则可以理解为悔恨;岳飞《满江红》中“臣子恨,何时灭”就可以把“恨”理解为亡国之愤恨或对敌国的仇恨。
  在宋词中,由于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恨”字往往不只包含一种情绪。一个“恨”字里,可以有悔恨的感情,也可以有怨恨等情感。总的来说,理解宋词中的“恨”字不能从单方面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要联系词人的经历,才能准确把握词人的主要意旨和要表达的情感。由于它包含的情感具有复杂性,所以本文对宋词中的“恨“字的分析,是从“恨”字所流露出来的主观情绪对象出发的,并兼顾情绪的其他方面。
  二、“恨”字修辞的审美意义
  从北宋初期到南宋末期,“恨”成为宋代词人们寄寓内心强烈感情与发泄愤恨的字。北宋初期王禹偁的《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宋末遗民汪元量的《传言玉女·钱塘元夕》“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中的“恨”字,都寄寓了不同时期的词人难以言说的无限怨恨。在整个宋代用过“恨”字的词人,还有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明月不谙离恨苦”,宋祁《玉楼春》中的“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晏几道的“酒醒长恨锦瓶空”(《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秦观的“恨悠悠,几时休”(《江城子》),周邦彦的“凄恻恨堆积”(《兰陵王》),叶梦得的“却恨悲风起”(《水调歌头》),辛弃疾的“啼鸟还知如许恨”(《贺新郎》),周密的“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玉京秋》),赵文的“寸肠万恨,何人共说,十年暗洒铜仙泪”(《莺啼序》)等等,莫不都充满揪心的“恨”。另外晁补之、鲁仲逸、李清照、韩元吉、高观国以及宋末的许多爱国词人如吴文英、王沂孙、蒋捷等也在词中使用“恨”字。
  叶嘉莹主编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对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柳永(北宋前期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苏轼(豪放派代表)、秦观(属苏门词人群词风却异于苏轼)、晏几道(北宋中后期创“花间”词新境界的词人)、李清照(宋代婉约派杰出的女词人)、姜夔(雅词词人代表)、吴文英(宋末江湖游士代表)、王沂孙(宋元之际词人代表)这几位在整个宋代各个时期和词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词人作品集中“恨”字出现次数做了统计,王沂孙词中有“恨”字出现的篇目就占其词总数的31.2%,晏几道词中有“恨”字的词达72首,占了总数的27.4%。姜夔词中有“恨”字出现的篇目占其词的总数的12.5%,吴文英、秦观、李清照、柳永、晏殊、苏轼等词人的词中出现的“恨”字也分别占了12.1%、11.8%、10.6%、9.8%、5.7%、4.7%的比例。从数据可以看出,“恨”字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
  “恨”包蕴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恨”是一个词人透露内心情感的灵魂和眼睛。它被无数词人反复使用,但蕴含和抒发的情感却各不相同。用一“恨”字,则词人之心尽出,跃然纸上。同时在词中,它也对主题的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读者一见“恨”字,便知词人心中有愁怨。从反面意义上来看,恨意越深,内心爱的感情也就越深,起着强烈的对比作用。纵观宋词,词人之用“恨”字主要是为了直接显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体现词的情感主题。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统计,“恨”字体现的情感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伤春主题。如柳永的《斗百花》: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从全篇看,词人情感潜藏在景物和环境描写中,但独一“远恨”直接抒写出女子此时心中有许多“恨”。在这里大概可以解释为“怨恨”。而这堆积于心中的情绪,主要是思念情人而不得的“怨恨”,但人的心理是很难揣摩透的,抑或还有对等待情人的悔恨,此时千万种怨恨可能郁结在女子心中,不能简而言之。所以,笼统地用一“恨”字,能够概括模糊不清的内心情绪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