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一笔二用,,文约事丰|文约而事丰
 

一笔二用,,文约事丰|文约而事丰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9:04 影响了:

  摘要:《宫之奇谏假道》是一篇以记言为主的文字精品,主要叙述了宫之奇面对晋国吞虢灭虞的阴谋,劝谏虞君、力阻假道而不得的史实,表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一些具有政治远见的能臣谏而不听的无奈和悲哀。其人物塑造、篇章布局和表现手法可圈可点,精彩绝伦。尤其是映像手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宫之奇谏假道》 人物 映像 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左传·僖公二年》和《左传·僖公五年》,名字是后来的选文家加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在叙事记言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描写战争和言说的文字大都脍炙人口,被刘知几誉为“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宫之奇谏假道》就是其中一篇以记言为主的文字精品。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争权夺势、骨肉相残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之间的摩擦和侵吞更是日益加剧,本文主要叙述了晋国采用连环计,逐次吞虢灭虞的史实和宫之奇面对晋国的阴谋,力阻假道而不得,只好举族远祸的悲哀。文中,荀息的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虞君的贪婪短视、执迷不悟,宫之奇的目光犀利、判断准确,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道”就是借道。晋国向虞国借道伐虢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僖公二年。文章开首就说,荀息请求拿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贿赂虞君,假道伐虢。荀息打消虞君的顾虑:“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如果虞君肯借道给我们,虞国就等于我们的外库,这些东西只不过暂时寄存在那儿,随时可以取回。晋献公又担心会被宫之奇看破,荀息满有把握地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持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一起长大,二人关系亲密,即使进谏,虞君也不会当回事。”于是,晋献公就派荀息去借道。荀息先夸奖了虞国一番,说冀国曾经侵略虞国,被虞国给予重创;现在虢国侵扰我们的边疆,所以想借道责问虢国。把晋国和虞国都放在被侵扰的一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并暗示晋国的举动完全是效法虞国,让虞君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虞君高兴之下,不光同意借路,而且主动请求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而不听,结果虞晋联手攻取了虢国的下阳。
  有了第一次的铺垫,晋侯第二次借路就无须采取什么手段,所以《左传·僖公五年》就直书“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从僖公二年到僖公五年,中间又写了许多别的内容。句中一个“复”字,说明这是第二次“假道”,跨越期间许多内容,与僖公二年的首次“假道”遥相呼应。借与被借,是两方面的事,首次借道,立足于晋;二次借道,立足于虞。所以上面一句又起到了立足点转换的过渡作用。
  宫之奇首先“论势”:“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面对来自于大国的共同威胁,虢、虞互为表里,彼此依恃。对于虞国而言,虢国就是自己的外部屏障,就像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灭虢无异自灭。事关国家生死存亡,这是最严峻的事实、最硬实的道理,所以宫之奇最先提出来,希望警醒虞君。引谚语作比喻,贴切而形象。
  可是,虞君却对晋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晋君和自己属同姓,不会坑害自己。针对虞君的糊涂观念,宫之奇继则“量情”。他指出,虢国也是姬姓同宗,和晋侯的关系甚至亲过虞国,晋国连他们都要消灭,怎么会偏爱虞国呢?再说,晋献公连他的同族兄弟都要杀戮,我们虞国难道比他的族人关系更近吗?晋侯为什么要杀害他的族人?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存在利害关系,关涉到他的地位和利益,亲族都要诛杀,何况国与国之间呢?一连几个反问句式,句句诛心,揭示出晋献公狠毒无情的本来面目,真可谓由表及里,势如破竹。
  谁知,虞君又抛出一个今天看来非常可笑的观点:我的祭品丰富而清洁,神灵一定会保佑我。春秋时期,神佑观念非常普遍。比如《左传》名篇《曹刿论战》,鲁庄公居然把祭神诚实列为战胜的重要条件。对于这种深入人心、牢不可破的观念,宫之奇在提出治国以德的观点时,没有轻撄其锋,而是先用“臣闻之”的方法托言于人,接着引用《周书》,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假设:如果晋国占领了虞国,使美德彰显并献上丰洁的祭品,神灵难道会拒绝享用吗?宫之奇即事剖理,句句有“德”,立论紧凑,末句用“其”字加强反问的语气,结论不容置疑。
  至此,虞君的宗亲观念、神佑意识,全被宫之奇以不可移易的道理无情击破。道理非常明白,结局极为明朗,按说,虞君应该幡然悔悟才是,可是且慢,《左传》接着写道:“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不明白,臣子越聪明,国君越反感;国君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必须说一不二,这是封建君王的共同心理。具体到虞君,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与宫之奇的亲昵关系使他不能严肃地重视对方的劝谏;接受了晋国的贿赂,从而“以贿灭亲”;戴上了荀息奉送的高帽,从内心里对晋国有一种亲近感,处于完全不设防状态;曾经抵挡过冀国的入侵,并使之受到重创,自信心高度膨胀;首次联晋伐虢的成功,使他误以为虞国成了晋国牢不可破的同盟,等等。凡此种种,使他做出了一个错得离谱的决定——许晋使。
  宫之奇无奈之下,只好率领自己的族人离开这个即将灭亡的国度,他做出了一个痛苦而悲哀的判断:虞国连举行冬天“腊祭”的机会都没有了。灭虞就在这次行动中,晋国根本不用再费事了。
  一切都顺理成章,晋国灭了虢国,撤兵的时候,住在虞国,于是打了虞国一个冷不防,灭了它。一个“遂”字,表示结果的自然和必然;一个“袭”字,显示了虞国不设防的程度;“灭之”二字,冷峻斩截,印证了宫之奇的预言,照应了荀息藏宝于“外府”的说法。至此,故事首尾呼应,绾合无间。
  这个故事里,出现了两组人物:晋侯和虞君,荀息和宫之奇。两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先说晋侯。当荀息提出拿良马和美玉去贿赂虞君时,他的一句“是吾宝也”,表现出他对物质财富的看重。得知这些东西放在虞国,“犹外府也”,不虞有失,他又说了一句“宫之奇存焉”,意思是虞国有个宫之奇,我们这些伎俩怎能瞒得过他?表现出他对邻国情况的了如指掌。再说虞君。他在接受了对方的重礼之后,居然置自己的国家安危于不顾,出卖自己的国防利益。《公羊传》载荀息的话:“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认定虞君为“贪”。《谷梁传》中荀息这样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则直指他为“弱智”。其实两个国君,在爱财重物这一点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虞君贪婪短视、执迷不悟,似乎具有更强的典型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观地显示出封建专制政体的致命弊端,那就是君主的绝对权力无人制约,一国的兴衰安危系于一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