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以古诗为题材,进行高效习作训练|
 

以古诗为题材,进行高效习作训练|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2:31 影响了:

  摘 要:将诵读古诗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诗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作文,运用古诗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 习作 创新
  
  一、“黛玉教诗”的启示
  
  《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有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节。黛玉对急于学诗的香菱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王维),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杜甫)的七言律诗,次再李青莲(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些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锡、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个极聪敏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个诗翁了!”香菱遵此而行,果然诗艺大进。
  黛玉的教法平淡无奇,但细细推敲,对我们读书和写作却很有启发意义。黛玉对香菱提出的第一要求就是阅读名家名作。接受名家名作的熏陶汲取“高营养”,香菱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便非常容易理解。第二点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按她的观点,大约一年要读到近一千首诗,才能成为“诗翁”。以此来对照,我们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第三,是对名家名作要“细心揣摩透熟”。而现在不少学生读书囫囵吞枣,只看故事不问思想,只读情节不读细节。自己“揣摩”少,更难达“透熟”了。研究了黛玉教诗的方法,似乎也找到了当前学生语文基本功差的原因:读得少,读名家名作少,“细心揣摩透熟”不够。其实黛玉教诗的方法也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我国传统语文学习中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概括,可惜这传统宝贵的经验被忘记了。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教”的传统。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一些古诗,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切实打好读写基本功有着积极意义。“黛玉教诗”给我们莫大的启示:我们何不将古诗审美与作文指导结合起来,让古诗与作文这两大基础工程合源并流?小学语文课本上要求将古诗《村居》改写成记叙文的作文题,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古诗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积累、审美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古诗学作文”是将诵读古诗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诗作为材
  料提供给学生作文,运用古诗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读古诗学作文”的构作
  
  1.突出能力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体现出来。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注重通过吟诵古诗,促进学生对诗作意境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感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作文。
  宋代诗人苏轼与一群文友同游风景名胜庐山。在这风景迷人、变幻多姿的名山前,众人纷纷吟赋作诗,其中以苏轼一首为最好,于是便题写在山上西林寺的墙壁上,有了今天《题西林壁》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变换着不同角度看,不正是讲观察吗?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从多个角度;“各不同”,还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遗憾的是苏轼站在庐山之中,因为观察点的限制,自然“不识庐山真面貌”,而我们观察时却就是要识得庐山真面貌,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所要观察的对象。这首诗和我们习作中的观察训练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是观察庐山,大诗人李白通晓观察点的重要,他是“遥望”庐山的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想象的佳句,给我们的想象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形象性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读古诗就是要通过语言为中介,用思维捕捉形象,体会意境形象美。我们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时候,课本上有一幅图可帮助我们领会诗的意境。在充分想象意境的基础上,我们可对每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进行构图的启发,进一步训练形象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谈作文中的观察训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谈作文中的想象训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谈作文中的思维训练
  2.展示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过《早春》与《晚春》的比较,可以增强我们的审题技巧;读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以生发许多立意的话题;曹植的《七步诗》是选择材料的典范,“人面桃花”则是精巧构思的佳话。我们在“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体味表达,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琢磨修改。
  《早春》与《晚春》――谈作文中的审题训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谈作文中的立意训练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谈作文中的选材训练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谈作文中的构思训练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谈作文中的表达训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谈作文中的修改训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读到的古诗有的是写人的,有的记事的,写景状物的古诗则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古诗的教学,具体地进行写人、记事、写景、记游等方面的具体指导。我们习作中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乃至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在古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训练。
  例如: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谈作文中的写人训练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谈作文中的记事训练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谈作文中的写景训练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谈作文中的记游训练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谈作文中的场面描写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谈作文中的环境描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谈作文中的修辞运用
  3.指导操作
  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作文练笔。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趣味盎然,入诗境,悟诗情,写出精美的文章来。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卢纶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针对学生作文的差异,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训练。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草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断训练。再如:《小儿垂钓》要求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头发蓬乱,手持钓竿,掩映在河边草丛中,行人问路,急忙摆手,但却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自由自在、憨态可掬的可爱情态。
  
  三、“创新作文”的延伸
  
  在古诗作文的实践中,我们收获了丰盛的喜悦。
  读古诗学作文,激活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写作神经,写作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习作训练高效而愉悦。
  读古文可不可以领略作文的奥妙呢?实际上,作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读童话、读故事、看电视等等,无一不给我们作文提供借鉴。古诗可能对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有切实的帮助。低年级的童话、中年级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阅读作文的铺垫。怎样构建系统的课外阅读结构,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积累?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古今,为学生的习作增添更多的感悟?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构建一套既适应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习作训练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秉章.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正华.古诗审美与作文指导[J].江苏教育,1995,(4).
  [3]曹韧.创新作文大课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