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3000字
 

[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3000字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6:38 影响了: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必然走向市场化,建设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是破解大学生市场化就业难题的突破口。“基于毕生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立足于大学期间运用心理素质测评工具探索认识性格特征,并为将来诊断和转化职业生涯提供理论框架”是构建大学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科学指导思想。国内当前研究在就业形势和就业关键影响因素诊断方面开始尝试建立量化模型;开始构建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以为全程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坚实基础;尝试结合环境特征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实践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进行了系统尝试。总结国内外理论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创设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潮流所向。
  [关键词]大学生 全程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管理 能力素质模型
  
  欧美高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程;二是结合学制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三是通过求职门诊为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奠定基础;四是对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进行具体细致的培训;五是导师既授业也指导就业,如美国经导师推荐帮助就业的毕业生约占30%。人力资源专家、心理学家对职业发展研究做了突出贡献,总结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职业指导理论,梳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对我国高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进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是设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基础。
  所有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都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进行未来职业生涯决策的关键时期。Ginzberg(1951)重点考察了青年期对职业发展的影响,Miller和From(1951)推广了毕生发展模型,职业转变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Holland(1995)按职业区分性格,Schein(1975)的“职业锚”理论将心理测量引入了职业生涯管理领域,性格和职业锚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实现人职匹配。不同的职业发展观决定了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视野,人职匹配理论决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方法选择和任用。以上理论研究,启示应基于毕生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立足于大学期间运用心理素质测评工具探索认识性格特征和职业锚,并为将来诊断和转化职业生涯提供理论框架。这一脉络是构建大学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当前职业指导研究的重要趋势是创业指导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对创业个体或团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传统经济学里的企业家理论。Knight (2005)将企业家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Schumpeter (1990)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Knight和Schumpeter对于创业者的界定只是一种宏观质性的界定,没有涉及如何在微观层面识别和发展创业主体能力素质的问题。最早的创业主体能力素质研究试图总结成功创业者的共有特质来解释创业现象,Kirzner(1979)提出了“创业机敏(Alertness)”概念,认为创业者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机会的特殊素质;Shave和Scott(1991)强调了创业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归因理论的重要性;Woodward(1988)认为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他在建立和发展企业过程中获得充足而及时的资源。Shane(2000)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存储和使用信息的心智结构,Sternberg(1999)提出成功创业者需要分析智能、创造智能和实践智能。理论界提出了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以识别创业过程的内在机理与规律,Timmons模型最有影响力,Timmons(1999)认为,创业过程是创业机会、资源和团队之间三者适当配置的高度动态平衡过程。创业指导研究的最新动向之一是通过构建和运用“创业胜任力”模型识别和发展创业主体的能力素质。Clelland(1973)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Chandler和Hanks(1993)在其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创业的核心能力―“创业胜任力”,并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二、国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表现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在就业形势和就业关键影响因素诊断方面,开始尝试建立量化模型
  万明国(2005)尝试运用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等3个统计指标,构建了综合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指数模型,以评估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田仲林(2007)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经管类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每天学习时间等多个因素有显著关系。
  2.开始构建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以为全程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坚实基础
  彭剑锋等(2005)较早介绍了管理者素质模型的相关研究和FPEB管理者素质模型等。荆小娟,孙雪飞(2006)具体探讨了管理者素质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步骤。他们的文献在国内进行素质模型研究时广为应用。
  在就业创业能力素质模型方面,国内学者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的“创业胜任力”概念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仲理峰、时勘(2003)建立了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试图识别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创业者具备的不同创业胜任力,并研究了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刘帮成、唐宁玉、陶祁(2003)主张应该从个人和组织层面的两个层面上来界定创业胜任力。
  在界定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确认高绩效创业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对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了创业胜任力应包含机会胜任力、组织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情绪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等8个维度,并把这些胜任组成要素划分为创业竞争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素质持续改进能力三个创业行为范畴。木志荣(2008)根据511个样本的抽样调查数据提出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30.5%)
  ,领导能力(29.5%),经营管理能力(27.8%),人际交往能力(25.4%),专业技能(6.1%)。康荔的硕士论文(2006)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设计问卷分类进行调研和数据处理,获得不同人群的创业者人格图、人格类型及创业动机图并进行分析。康荔研究证明大学生创业者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在人格品质、创业动机上是有区别的。高等教育范畴下的创业教育必须考虑到大学生创业者与众不同的品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更有针对性。以上关于创业胜任能力方面的典型研究对于指导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大有裨益。
  以上研究都重点关注了创业者群体的个人特征以及相应的创业教育措施。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体系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如何筛选甄别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如何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最终不选择创业的学生也提供较高的价值。以上两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构建就业和创业融合型的能力素质模型,通过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流程来同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最终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各得其所。关于就业创业融合型的就业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当前还非常缺乏,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李伟(2002)认为,除依据行为特性区别创业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之外,还应该另辟蹊径;李华晶,嵇安奕等(2006)研究分析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关系的三种认识及其历史背景和理论假设,认为二者之间尽管存在差异,但边界日益模糊化,呈现出融合的态势。陈娟(2006)探讨了公司内创业背景下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这些相关研究的实证研究方面都非常缺乏。
  3.尝试结合环境特征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周培松,邹小荣(2007)提出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以提升就业指导整体效能有所。雷育胜(2005)提出了递进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模型,并提出了实施递进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模型的相应对策。李艳、李国章等(2007)将服务管理领域的“差距模型”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差距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服务体系的建议。北森朗途职业测评系统被广为应用以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三、国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进展
  
  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推进了多种改进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财经政法大学。
  清华大学已形成了“以课程为基础,讲座为目标,网络课堂为延伸”的就业指导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服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训练”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体系;启动了“Career Coaching Program(职业生涯教练计划)”;还专门每年分春、秋两季开展了“职业辅导月”活动。北京大学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专业化模式―学生职业指导体系(CDSS),该体系是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团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结合、校级指导和院系指导结合,并具有法定标准流程的体系,从新生入学到其走上工作岗位,CDSS都全程发挥作用的就业模式。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该中心具体协助大一、大二学生选择专业,制定学习计划,有效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学生了解自身特质,辅以切实可行的培训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总结国内外理论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创设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潮流所向。构筑该体系能帮助学生分阶段构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了解专业性质和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仲林.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荆小娟,孙雪飞.管理者素质模型构建之道.
  [3]彭剑锋等.管理者能力评价与发展.和君创业管理文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5]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6]康荔.大学生创业人格比较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2006.
  [7]李华晶,嵇安奕,李华昌.替代、分立与融合: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关系演进及其启示.江苏商论,2006,(6).
  [8]陈娟.公司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者培训需求分析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雷育胜.建立递进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对策研究.
  [10]李艳,李国章,刘盛展,秦亮生.“差距模型”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7,(14).
  本文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助课题《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开发》(课题号:90507031110)的中期成果。研究同时得到了2006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大学全程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课题号:20060107,查新号:2008-b22-393)的资助,该课题2008年5月已结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