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6:47 影响了: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朗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认读能力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速的感知能力。朗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到文章的妙处。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读可分为朗读、默读、速读、齐读等多种。教师可据文章内容不同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读透文章,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朗读要加强指导。朗读教学,是一种训练,“训”好才能练好,没有“训”,没有指导,是很难练好的。朗读教学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还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感悟、领会是阅读文章的关键
  
  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要深入地理解、领悟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义,从而形成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感知的书面语言符号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正确而敏捷地认识文章本质意义的能力。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成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文章表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循环的心理活动过程,才是全面地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就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什么方式、方法适宜中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笔者的做法是量身裁衣,分类例引。中学语文所选课文,总的来说不过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从每一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课文,教师做阅读示范。如以《背影》为记叙文阅读示范课文。第一步,查录阅读。利用工具书,查明课文中碰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把它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时,结合上下文,真正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境”含义。例如课文有这样的一句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聪明”词典的解释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可是在这里却是表达作者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艰难处境,以及对“我”一片真挚父爱之情的自责,应理解为不聪明。查录阅读为进一步阅读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打下基础。第二步,析疑阅读。析,是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理解和掌握课文的思路脉络。包括:1.文章体裁。2.题目的含义,课文结构层次。3.主题思想。4.表达方法。5.中心线索。这个阶段的阅读,是整个阅读阶段的中心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对学生个体来说,这个环节的阅读会出现多少不等的疑难问题,质疑就成了本阶段扫清阅读障碍的重要方式。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是析疑、辨疑、解疑、答疑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第三步,联注阅读。联,是就本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类似的课文或者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联系起来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联系比较,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这样,既有利于对学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研究、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注,就是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疑难之处或个人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加上批注和评语。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大胆评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分别以低沉缓慢、结巴式、抑扬顿锉三种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一段,然后问学生哪一种语调符合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都说第三种语调好,好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课堂气氛的,那天我特地穿着充满活力的黄色服装,兴致勃勃地上了讲台,对学生说:“夏天多好啊,枝繁叶茂,充满活力,人多有精神呐,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海边的夏天,好吗?”然后开始讲课,让学生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较好地协调了课堂氛围,从而为教师分析课文,调动学生答问积极性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整体阅读教学服务。
  
  五、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文多读多悟
  
  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整体美。教师在讲课时,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闻其声,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后,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因为“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此时要求学生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会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此时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让学生悟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进行对比,“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让学生联想课文思考,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让学生感悟出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一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只要教师能够着眼于整体实施教学,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就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初步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速读理解、检索概括、求索发现和应变、论辩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就能创造性地学习,并能适应未来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就能终身受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