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信息分析方法 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应答信息分析方法
 

信息分析方法 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应答信息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0:35 影响了:

  摘 要:教学信息反馈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由师生组成教学系统中建立信息反馈渠道的阐述,系统分析了信息收集及整理的方式、方法,对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达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信息;反馈;信息分析
  
  控制论认为:“没有反馈的系统是一种无法调控,无从优化的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修正,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多渠道教学信息反馈的建立
  
  1.1 考试反馈
  科目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它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整体状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因此,考试信息反馈对师生来讲,意义重大。首先,通过教师对考试后试卷的讲评及分析,使学生达到拾遗补缺,端正态度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试卷分析及成绩统计,对教师自身来讲,也是一种自我检验。[1]可见,科目考试信息反馈是师生实现双向交流的一种过程。
  1.2 校园网络信息反馈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使网络应用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将是本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的“双轨制”教学方式。可以预料,网络教学将成为高校现在和将来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2]借助于校园网络资源,开发网络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是当今高校教学信息反馈的一种新途径。在构建校园网络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中,可大致有以下几大功能模块:学习交流、教师答疑、教学建议、BBS论坛、网上评教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可通过校园BBS进行学习交流,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实施答疑,在期中教学检查检查期间,开通学生网上评教。[3]通过网络信息反馈,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便捷。特别是期中教学的网上评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信息反馈提供了更自由、更科学的途径。[4]
  1.3 建立日常教学信息反馈
  1.3.1 完善教研制度
  首先,开展不定期的专题座谈会、研讨会,在学生与教师间架起一道沟通桥梁。其次,实时走访学生,方式选择上: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也可以采用随机访问方式;使反馈的信息更全面、更具体。
  1.3.2 建立相互听课制度
  每学期组织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并将听课后的感想引入教研活动之中,以达到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
  1.3.3 建立班级联络员
  以各课程科代表及班级学习委员为主干,建立全班级学习信息联络员制度,及时向每位任课教师反馈学习上各类信息。
  
  2.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
  
  教学信息反馈是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可能涉及到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客观、科学、有效的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2.1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的特点
  在这里,采用“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所谓“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就是利用布尔矩阵SP表(学生S、问题P)来收集各种教育反应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处理的一种教育评价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信息分析,还可以对教学测验、学生作业、教学仪器、各种教学软件和教科书等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它具有信息量大,图形直观,使用方便的特点,主要反映应答群体的动态倾向,十分重视S线和P线的直观分析,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效果科学。[5]
  2.2 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应答式信息分析方法”的应用。
  原始得分矩阵的建立
  2.2.1 原始得分数据
  如表1所示:现有10个学生,对5个问题作出反应,其中每个问题有5个可供选择的答案(用A、B、C、D、E表示),每题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把每个学生对每道问题选择的答案列成矩阵的形式,如表2所示(倾斜带下划线的字母表示答案正确),其中Xij表示第i个学生回答第j个问题的得分。
  表2 矩阵表
  Tab.2 Matrix table
  
  2.2.2规格化条件
  在应答信息分析中,需要对原始得分数据进行规格化处理,并把它转换成原始得分布尔矩阵。对于选择题得分的规格化原则是:对第i个学生回答第j个问题的得分,规定答对的得分为“1”,答错的得分为“0”,即矩阵元素Xij只有两种状态:
  \-j=\S]1m\s∑mi=1X\-�ij�
  按规则化原则,我们便可将表1的原始得分表变换成表3的形式
  表3 规格化表
  
  对于主观题得分的规格化原则是:
  对于第i个学生回答第j个问题的得分,若超过该问题平均分者,定义为“1”;若低于该问题平均分者,定义为“0”,即矩阵元素Xij只有两种状态:
  
  \-j其中表示对某一问题的平均得分,m为学生总数。
  \-j=\S]1m\s∑mi=1X\-�ij�
  2.2.3SP表的绘制
  SP表是在原始得分布尔矩阵的基础上,经数据处理而形成的。其处理方式就是要把原始得分布尔矩阵作重新排列,其原则是:
   1) 学生排列顺序按得分多少,从上到下排列2) 问题排列顺序按被学生正答人数多少,从左到右排列;3) S线(学生得分分布曲线),它是在SP表上的阶梯状实线,对于第i个学生,实线左面的格数等于该学生的得分总数Xi;4) P线(问题正答分布),它是在SP表上的阶梯状虚线,对于第j个问题,虚线上面的格数等于该问题的被正答总数Yj。
  按上述原则,将表3的原始得分布尔矩阵作重新排列,得SP表,如图1所示:
  
  2.2.4分析和评价
  ●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和评价
  1)学生该次测验名次排列见SP表纵向由上而下依次为4、1、5……7(学号)。
  2)设m为学生数、n为题数,则第i个学生所得总分X\-i=∑nn=1X\-�ij�及正答率X\-�i0�=\S]1n\sX\-�ij�,如4号学生总分为4,正答率为0.8。
  图2 S线的断层与线幅
  Fig.2 S line with the rate of the fault
  
  3)学生平均正答率:设全体学生总分为G,平均正答率为X0,则X\-0=\S]Gmm\s=\S]1mm\s
  
  4)S线幅和断层分析(见图2)
  
  S线幅的大小就是学生得分范围的大小,它反映了学生之间差别的程度,幅大表明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别较大。
  如果在S线幅的中间部分出现较长的水平部分,且当水平部分的长度占S线幅长的1/3以上时,则认为S线出现了断层,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优劣悬殊,群体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5)学生应答稳定性分析
  由图③中SP表分析可知,S线左边“1”的个数多于“0”的个数,这表明在S线左边的问题是能被大多数学生正确回答的。因此,对学习稳定的学生,其“1”值应基本在S线左边,如4、9号等学生与之对应的S线左边全部为“1”,这表明这些学生的水平发挥正常,各自应该会答的题目全部应答正确,成绩稳定。
  6)学生整体稳定性分析
  如果每个学生应答水平都得到理想发挥,则S线左边或P线上边不出现“0”,此时S线与P线重合,两者所夹面积为零,这种状态称为整体理想化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可以用S线与P线间所夹相对面积的大小来反映实际情况下整体的稳定状态,为此引入差异量D来描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差异量D=\S]S线线与P线所夹面SP表总面积\s
  设S线与P线交点为(i′,j′),因S线与P线所夹上、下两块面积相等,容易推出,
  
  显然差异量D值越小,整体应答性越好。正常情况下,阶段性测验D应在0.1― 0.2之间。
  7)学生警告参数
  学生警告参数是为了确定某生与整体应答倾向之间的偏离程度而规定的判断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为全体学生得分总和
  
  一般认为,Csi=0完全正常, Csi0.5需要引起注意, Csi>0.75且正答率Xi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