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地膜栽培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利弊】葡萄地铺地膜的利弊
 

【地膜栽培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利弊】葡萄地铺地膜的利弊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4:14 影响了:

  地膜在生产中已被人们利用30多年,最初的集体生产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通江县1988年地膜玉米在800m以上高山地区得以推广,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随后地膜玉米、甘薯、马铃薯在全县普遍推广,增产效果显著,蔬菜、水果、食用菌膜栽技术也随之推广利用。
  一、回顾历史,正确评价功过
  地膜栽培技术是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增产增收的一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在旱作农业相对集中,面积大、且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推广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使地温提前升至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比露地栽培提前15~20天达到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可提前成熟收获,躲过夏复旱达到高产;二是盖膜栽培保墒能力强,可减少灌溉用水,解决了水源水足的生产用水矛盾;三是减少除草、用药用工、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比露地栽培可增产20%~30%左右。
  现有膜栽生产因技术措施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差,存在面源污染加剧的负面影响。一是地膜栽培后残膜大部分末回收,残留土中形成白色污染。2007年县土肥站在涪阳镇火石岭村进行污染源测定200年地膜栽培地块,年亩使用地膜2.1kg/亩,残留土中1.4kg/亩、为总使用量的63.6%。二是盖膜栽培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田块有害物质挥发减少,残留在土壤中的越来越多,既形成土壤毒害,又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提高。
  二、提高科技含量,切实解决不利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农田生态也要适应发展需求,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含量也应不断提高,地膜栽培技术要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面源污染。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把地膜技术从用膜到回收残膜、售残膜的全套技术让广大农民掌握利用,自觉形成科学用膜、回收处理残膜的良好习惯。二是在盖膜栽培科技含量上,通过培训、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特别是整地盖膜质量,作物的肥水管理上要切实按技术规程实施,使之不断挖掘我县膜栽工程增产增收的潜力。三是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及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四是科学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与化肥、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重施基肥,适时追肥,尽量减少肥料浪费。五是积极示范推广光谱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切实达到膜栽技术越普及,生态环境越优美,土壤、农产品质量越高的目的。
  三、前景与措施
  我县农业膜栽工程从单纯育苗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普及到不同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生、食用菌等整个农业生产,在不同作物上都收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特别是高山区亩增产增收的幅度更大。经测算,地膜玉米生产成本381元/亩,其中地膜25元/亩,肥料70元/亩,种子30元/亩,农药6元/亩,人工费250元/亩。露地栽培仅少用地膜25元/亩,却多用人工除草2个工(按省劳力平均25.49元/日)51.98元,多用成本26.98元,膜栽玉米亩收入648元,露地玉米500元,膜栽玉米比露地栽培亩增收173.89元。我县每年玉米播面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甘薯13万亩,过去膜栽总数仅10万亩,还有40万亩是常规栽培,这就是膜栽工程的增产增收潜力,加上蔬菜,食用增产增收的潜力更大。玉米潜力可达1 000万kg,马铃薯可达1 200万kg。甘薯可达1 000万kg,三大旱作潜力3 200万kg。
  综上所述,膜栽工程在解决不利因素后,可继续扩大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在措施上首先是基层党、政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发展上,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为三农工作搞好服务。其次对各种技术力量组装配套,如农业、农机、水利、财政、环保、气象等,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技术人员是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先锋。大面积推广利用,要靠党政干部指挥农民实干,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就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通联:四川省通江县土肥站 6367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