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当代的中学生需要“安塞精神”|安塞
 

当代的中学生需要“安塞精神”|安塞

发布时间:2019-04-18 04:31:22 影响了:

  摘要:刘成章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安塞腰鼓》极力赞美了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安塞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从中学生思想建设和文化学习两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的中学生需要“安塞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安塞精神”,更要在文字的熏陶中让“安塞精神”渗入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中学生;安塞腰鼓;安塞精神;民族精神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梁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安塞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的文化中传承下来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这首生命激情和民族魂魄的赞歌,更要培养学生的“安塞精神。”
  一、中学生的思想建设需要“安塞精神”
  “安塞腰鼓”作为在陕北高原之上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作为陕北人民在精神风貌上的体现以及标志。安塞腰鼓的产生和发展同陕北地区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和战争紧密相连。陕北高原被称作“北方锁钥”,作为中原地区和高原地区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在远古时期便作为边关要塞,“安塞腰鼓”在古代不作为激发该地区将士的战斗斗志的号角,而且也作为将士获得胜利后的欢庆曲。在某一程度之上,“安塞腰鼓”产生的能量,不仅作为陕北地区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信息,更为关键的是它已被作为我国坚忍不拔、神采飞扬、奋发向前的标志。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并培养“安塞精神”,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二、中学生的文化学习需要“安塞精神”
  “安塞腰鼓”既是出征的战鼓,也是凯旋的赞歌。它所具有的恢宏气势,其峰回路转,它具有强烈的热情以及能量,它作为对生命所展开的舞蹈以及欢庆……在《安塞腰鼓》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激情。在课文之中,江南水乡温情与北方高原的粗放产生了鲜明的比较,使我们能够更加确切地体味到黄土高原所具有的古朴气质。在这一片高原之上,孕育着北方人民坚强不屈、豪放洒脱的精神实质。
  中学时代是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学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也需要激情,需要积极进取的“安塞精神”。中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追求知识,还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
  九州大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民,通过自身的勤奋以及智慧,打造出了一代代强盛的王朝,引领世界前行,从古到今,大量的文人骚客将求知和报国作为己任。出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将军的“精忠报国”,有鲁迅先生倡导世人救国救民的思想,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先辈们不仅在求学过程中渗透着“安塞精神”,他们的学习目的也浸润着“安塞精神”。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极力宣泄着生命的张力,赞扬了北方人刚正不阿、洒脱不拘的灵魂。黄土高原上的那种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安塞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民族精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安塞精神”,更要在文字的熏陶中让“安塞精神”渗入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田东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