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脱贫攻坚 > 聚焦
 

聚焦

发布时间:2019-07-19 14:56:51 影响了:

聚焦\_聚焦式会话

一、提问的力量 1、提问比告知更重要 告知引发争辩,提问引发思考 信息获取的渠道 移动互联网-颠覆 培训:传统告知、知识权威模式——从外到内(大脑皮层抑制) ,从内到外想做,想改 变(不会抑制,会支持) 2、问题的设计 好的问题可以充分引发别人的思考,领悟、行为转变。

提问的技术——ORID 聚焦式会话法 案例:看到了什么?(消防队的房子、人)——觉得有意思的?(被子叠的像豆腐块) ——为什么老师带她们去参观消防队? (想让小朋友做好家务) ——那你以后准备怎么 办呢?(每晚摆好鞋子,叠好被子,自己做家务) 从分散到聚焦 数据层面:人体对外部的感知(感官) 。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体验层面:人的心情体验。人对外部感知的内部反应。

理解层面:对提问的分析、事情的意义、关联等 决定层面:决定行动的 这样的结构基于人对事的感知程序(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小狗穿过的一系列反应) Why:1、人会感觉很舒服;2、每个人存在差异,但每个人在不同层面停留的时间不一 致。

男性(理解、决定) ,女性(体验层面)的差异造成家庭的矛盾。

3、如何做聚焦式会话法 确定背景、目的(理性目的&感性目的) 、场合、对象。

设计问题: ? 数据层面:从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等感官获得的内容来提 问(不需要加工,仅为客观事实) ? 体验层面:情绪的反应,与过往经历的联想(技巧,回想过去类似的某个经历) ? 理解层面:意义、目的、价值、内在关联等需要理解分析、提纲挈领等方面的问题 ? 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可以做什么 注意开场白和结束语,同时理性目的和感性目的在真正提问的时候不是说出来的。

案例:员工访谈——降低流失率 聚焦式会话:学会沟通 2007-10-20书名:《聚焦式会话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英文名: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 100 Ways to Access Group Wisdom in the Workplace注: 这本书在台湾被译作 《学问》 , 叫焦点讨论法, 我现在常常用这个译法, 或者简称 ORID, 2012.8.21 如果想了解怎样引发有效的团队沟通,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汇聚了加拿大建导组织 (ICA)很多建导师的经验和智慧。

随着工作与社会节奏的加快,身边有很多值得体味的细节,却因为匆匆而过留于形式: 现在做饭都喜欢搞点半成品、 动辄就在饭店请客, 缺少了儿时全家热热闹闹拉场子做饭的气 氛;知识爆炸了,自己花了不少时间看完一本书,却很少回顾,急于切换到下一本书中,只 有这样才能够和时间赛跑,也很少像以前反复咀嚼,做做书摘和心得;书架上收藏了很多经 典电影,的确现在不缺资料了,但很少像当年那样一个电影看很多遍,我哪里有时间啊?接 下来还有很多没有看的好片子呢?工作也是这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做,做完了没有回顾,人们已经切进下一个项目?不知 不觉中,时光飞逝,似乎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代价也很大。人际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 想想每天“长话短说”的节奏,也损失了对谈话主题的深入解读,生活上会缺少很多乐趣,工 作中也会造成交流不充分。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带给我们什么?能否有效的沟通和反思,这是给每个人的挑战。我和作者深有同感,一段深入的对话,能够揭示人际互动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能够唤醒 深埋在团队中的智慧。起先,我只认为这是一套话术,强调人在沟通的时候注意四个层面, 简称 O.R.I.D.方法:各层解释 数据层面 Objective 体验层面 Reflective 理解层面 Interpretive 决策层面 Decisional 总结、制定方案或行动决策 你能采取什么行动? 考虑意义和价值,发表见解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反应:情感、思维、身体等 你有什么第一反应? 收集事实、数据 问题举例 你看到、听到、读到了什么?随着自己带团队经验的增加,才渐渐体会到 ORID 背后对认知和心理的把握:1. 对话是需要环境营造的,让人感到安全、信任、被重视,ORID 的准备也是这样,每次 项目组会议的组织者如果准备仓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会议的结果也不会达到预想; 2. 每一个会谈都有两层目的:理性目的和感性目的,理性目的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这个大家常做; 感性目的则关注人的内在感受: 会谈将是一个怎样的气氛。

“强扭的瓜不甜”, 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内外一致的。 3. 盲人摸象的故事谁都知道,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往往是彼此看到的事物不同的,或者对于 同一个事物大家带的过滤镜也是不同的。

我自己也很喜欢带着分别心, 动辄就给别人贴标签、 下判断,其实这时候大家并没有就各自看到的、体验到的进行分享,“我们说的是不是同一 头大象,我们各自都看到了什么?”数据层面的分享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尤为难,因为大家 太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知道”。

我们常讲“把事情摊开了,原来解决方案自然就显现出来了”。4. 体验层面是指我们内心的反应,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由此引发的联想和记忆等,类似 德波诺《六顶思考帽》中的红帽子,代表面对事件时人内在的反应。学习萨提亚让我明白,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我们内在的动因,行为背后是我们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在那个 项目中我们体验到什么?“巨大的压力,想逃避,还有无奈。”拨开外在的行为,分享我们对 事件的反应,会帮助自己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 5. 理解层面是该我们用脑思考的时候了,在体验层面我们用心和身体去体验,现在该是调 动我们这么多年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时候了, 这部分是我们通常最熟悉的, 只是如果缺少前两 层面的支持,就显得苍白多了。6. 决定层面是帮助参与各方做出判断和决定,重要的是发展出新的可能性。行动起来吧!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拘泥于“术”的学习,但是对“道”的领悟也和自己的天资有关,于是尝试 着通过“术”来悟“道”。于是学“术”,也一定要学有“道”的“术”,ORID 是关于人的、关于沟 通的艺术,是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

聚焦\_聚焦最重要目标

聚焦最重要目标《高效能人士的执行四原则》读后感我读书有个习惯,书拿到手里不会放下,会以很快的速度迅速过 一遍,然后把书放到一边,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后,如果那些支离破碎 的关于书的内容的记忆还在脑子里,那么这些就一定是我需要的(不 管它是否是书的主题) ,我会再次翻开书去精读那些部分。

参加 CC100 这个团队之前, 学长说会有很多收获, 会交很多朋友, 会很辛苦,当时想不明白,学习有收获,有同学,很好理解,但为什 么会感觉辛苦呢?现在想来学长说的“辛苦”恐怕是指让我们这些工 科生舞文弄墨吧。按国内的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工科生的写作水品仅 停留在高中生的水平,对工科生,提笔做文章要比做计算确实是要辛 苦不少。

言归正传, 对于这本书, 我能记住的一点就是: 聚焦最重要目标。

可能同学们还有映像, 上次上课时, 暴露了我个人的一个弱点: Never say no. 聚焦最重要目标,颠覆了我之前对自己执行力的看法。我自 认为自己执行力相当好,客户、上级、同事、下属向我提出任何要求 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去完成,并且还会闭环反馈。这不是最好 的执行力吗?为什么?对照本书,回想总结过去,我发现我似乎忽略 了什么。做了这么多,客户满意吗?是的,就是这一点。

接了很多活,把自己搞得很忙,最终还不知道客户是否满意,甚 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即使是有求必应,也确实不能算真正 的执行力,充其量只能算作“YES MAN 好好先生” 。执行的前提是要 有目标,执行不仅仅是一个行动,更应该关注执行的结果是否能支持 组织的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潜在需求) ,作为管理者要牢 牢把握这一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从日 常琐事中脱离出来,聚焦最重要目标。对此,我有两点体会,1、要 事优先,学会说“不” ,2、以终为始,充分授权。

要事优先,学会说“不” 。如果你是超人,那么此条可以略过。可 惜,现实世界超人并不存在,从物质基础上来讲,我们精力和能力有 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只能选择舍弃一些对我们而言不那么 重要的事情。在科学界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听觉只能听到 我们需要的声音,我们眼睛的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视觉必然有盲点,我 们的大脑总在清除一些不必要的记忆,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 为如果不这样,我们会寝食难安,会疯掉的。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放弃积极主动,而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 进而影响他人,改变世界。对自己并不胜任的要求去说“不” ,其实 是对事务、对同事更负责任的做法,试着去说“不” ,同事就有机会 发现其实其他人更擅长某项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可以减少管理资源 浪费。其他,要事优先、管理时间等讲得太多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以终为始,充分授权。聚焦最重要目标不是只做最重要的工作, 在组织内部,日常事务是基础工作,不能不做,这里讲的只是花费太 多的精力在日常重复性事务上。但事情总要有人做,该怎么办?作为 管理者,培养和发展下属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将自己从日常琐 事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辅导下属直至能够完全放手,充分授权给他 们处理日常事务, 不要忘了与下属共同确认日常工作目标和衡量标准, 并定期回顾。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工作授权,授权不是 放任不管,授权仅仅是将工作处置权交给下属,工作的责任是授不出 去的,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在问题发生时第一时间主动承担责任。这一 点,异常重要。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这本书让我这个“Never say no”的 人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目前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看能否影响他 人。

另,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想起了另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 七个习惯》 ,个人认为那是一本更好的书。

聚焦\_声聚焦

声聚焦来到科技馆展厅 5 楼, 你会发现在展厅左右两边各立了一口 “大 锅” ,你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吗?它们就是今天的主角了——声聚 焦。我们可以去试一试。

“喂,听得见我说话吗?” “可以,听得很清楚。

” 声音和光线一样, 也能够反射和聚焦, 展品声聚焦就是利用了声 音反射和聚焦的原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会 在不同密度的介质间发生反射与折射。这件展品由两个凹面镜组成, 它们分别放在直线相对的两端,当参与者站在凹镜焦点处说话,在直 线相对 30 米外的另一个凹镜焦点处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

在生活中,声聚焦现象也随处可见,如果声能过分集中,严重影 响听众的听音条件,如候车厅、售票处等。但声聚焦如运用得当,就 是能使各个区域播放的声音互不干扰,如:应用在博物馆、展览馆、 主题公园等场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