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对《桃花源记》人教版“外人”注释的质疑】 桃花源记注释
 

【对《桃花源记》人教版“外人”注释的质疑】 桃花源记注释

发布时间:2019-01-14 04:06:40 影响了:

  摘要:通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桃花源》的对比研究,确认了对“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文的疑点,通过文献研究和考古资料的对比。本文认为,人教版的解释应该得到更正。
  关键词:《桃花源记》 注释 质疑
  
  《桃花源记》为晋人陶渊明所作,文中虚构了晋太元时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见到秦时因避乱而躲入桃花源的人民,体现了作者对与世无争,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教版的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如果将该句原文翻译,就成了“桃花源中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但文章告诉我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自秦末迁徙于此后,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还保留着秦时的习俗。而在秦朝到晋朝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桃花源内习俗没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桃花源内外既然已全无通迅,服饰怎么会相同呢?更何况文章后面还提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它也从侧面推翻了译文,如果内外的服饰趋于一致的话,桃花源人不会“大惊,问所从来”,只有内外服饰大不一样,行为举止和说话口音语调相去甚远,桃花源人才会一眼就发现武陵人的不同,如果说这些都是片面之词,那么所幸的是,陶渊明自己也留下了充分的证据,他在《桃花源诗》一文中曾经做过如下描述“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翻译过来就是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说明桃花源内外的服饰在历史的推进的影响下,还是有差异的。
  如此说来,《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就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两者应趋于一致。我认为《桃花源记》没有错,《桃花源诗》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桃花源记》的译文上,人教版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说法是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此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符的,我认为也不能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给译文板上钉钉,因为有的词语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有不同的意义的,而根据上下文才是最稳妥的方法,我认为,这里的“外人”可以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的人、不属同类的人”。译为“桃花源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如同不曾了解,不曾接触过的人一样”也有不同于外人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应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而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以上观点可以从中国服装演变历史中得到进一步佐证,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秦代只有十五年,除了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袭战国的习惯。秦国本处西陲,向来不如中原的繁文缛节,服装样式较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做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在军事上,也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西域各国的贸易交流,服饰又很大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范婷婷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供养人像服饰研究,发现西魏285窟供养人既有鲜卑服,又有汉式服饰,并出现了胡汉结合的样式。同时,出现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人物形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这一时期服饰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与敦煌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其它石窟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鲜卑服饰汉化的源流和鲜卑服的某些特征。南朝流行的“秀骨清象”风格对中原地区的服饰艺术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流传到西域,从北朝时期中原以及敦煌地区的服饰特征可以印证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南北服饰相互影响和传递。
  综上所述,从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测,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质疑能够得到史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范婷婷.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供养人像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