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在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4:51 影响了:

  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倡导和培养类似科学研究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有利于师生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实现自身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而让位于在开放环境中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学生对现实教育资源的真实把握和体验。评价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从自主研究的经历体验中学到什么。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突破现行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序列性的教学秩序,建立学生、教师、社会的教育教学互动体系,学生多渠道地自主获取教育信息,在探究中自觉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良性“变异”。
  2 开发学生资源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自己是“最大的活性教学资源”。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升华对自己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以“类研究”的模式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深层发展。
  3 开放的教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采取更加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建立教学大课堂。我们可以把教学资源从社会中“请进来”,使社会教学资源来到学生身边;又可以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推动学生接触生动的社会状况;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
  4 鼓励思想碰撞
  研究性学习突破“灌输教育”的思维定势,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各个环节进行思想争鸣与碰撞。指导教师从宏观上把握学生争鸣的方向,以正确的方法、情感来引导和鼓舞学生。思想的碰撞有利于厘清并根除学生深层次的模糊认识,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步习得健全人格和科学素养。
  
  二、构建历史课教育的互动体系
  
  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倡导建立互动的教学体系。
  1 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
  生本教育认为:“当我们的教材、教育思想等诸方面都有了改变,建立了生本的系统,原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变成了障碍,就会转变为小组方式的活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相互促进和教育互动。例如,在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留下问题:2009年世界各国应对金融海啸的策略与罗斯福新政有何不同?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得与失。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现实。但我们又不能把这种互动仅仅看成是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思想交流的火花,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并由此产生的思维的发展。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
  2 师生之间的教育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按教师预定的教学轨迹运动,在这方面,历史课教师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施与者”的优越地位常常使教师因不受教育主体的挑战而固步自封,“师道尊严”下的教师权威常常使学生因盲从而窒息创造力。例如,讲解汉武帝时是不是就不能让学生评价他的穷兵黩武呢?应该如何认识殖民主义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呢?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崇尚自由、和谐,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使历史课教师和教学资料的权威面临着学生思维的挑战。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使教师的学识捉襟见肘、教学资料相形见绌。正如孔子所说:“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由此可见,在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促进”了教师,教师又“提升”了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3 师生与社会之间的教育互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育正走向社会化。学生过去处在两个分割的社会中,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大社会。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把两个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历史学教学走出狭隘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三个积极的意义。第一,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联系的家庭、社区和热心教育的人士,通过讲座、开设课程、交流对话,将成为一支新的教育力量,这将丰富历史课的内容,师生也从中受益。第二,处在自主状态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社会、分析社会,各种历史现象从正面或者反面教育着学生,深化他们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第三,学生以其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主体提出建议、表达意愿,赋予了历史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从中折射出学生成长和历史学习的价值。历史课作为人文课程,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新世纪的大国关系以及中国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素材。
  传统的历史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明确指向历史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中已有的结论,学生“唯师独尊”。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师教学不一定事先把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活动圈定在已有的结论中,而是要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信息,启发思维。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知识储备、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程度、对于问题情境的感受能力、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意识,是历史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必要条件。
  
  三、构筑互相尊重、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
  
  教育和学习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任何教育和学习方式,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处理好教育领域的“人”的关系。历史课教学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一客体”关系,或者是“手段一目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历史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认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师生角色的转换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管”学生和“传”知识到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过程的全员参与,淡化了教师的权威角色,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师生互相尊重的必要性
  教师以不懈地自我提高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建立起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诚如马卡连柯谈到自身教育经验时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一个人。”
  3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师生当做平等意义上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新的理论和知识,教师在学生成长欲望的推动下自主提升。
  4 正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进行有效的历史课教学,教师的指导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导”。例如,在讲解秦汉历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焚书坑儒、秦朝酷刑、独尊儒术、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儒家、法家、道家基本内容和治国策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教师的引导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随波逐流。学生大量的探究和交流,彰显了历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开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内化和提高,有利于逐步实现着这样的理想。
  (作者单位:汕头华侨中学,广东汕头,51504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