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新农村建设农民出钱吗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新农村建设农民出钱吗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04 影响了: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方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新的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为全党、全国人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完善和谐、文明社会指明了方向。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的这一战略方针和精神实质,根据我国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教育规律分析农民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农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每个农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完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民;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f2008)21-0042-05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集中概括,符合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的总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智慧和实践,将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农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贯彻党中央的这一方针、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发展生产。是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协调好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发展生产,改善经营,关键在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党中央早就提出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农民教育首先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和步骤,体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标,经过周密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并根据农民接受程度和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修改和完善,还要做好学员培训结束后的跟踪调查和各项服务,力戒形式主义花架子。即使是发展生产的需要,也要结合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增加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政策、信息、金融、加工、营销、流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农民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发展生产,要有体制创新,即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只有体制创新。农民教育才能实现新的突破性改进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形式主义花架子。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农民感觉到农村不比城里条件差。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于改善。占全国60%的农村人口享用22%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反映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新农民教育似乎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教育。尽管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但农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和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发展生产,改善经营,扩大收入。建设舒适、富裕、美丽的新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习俗有所抬头。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伴随着人类生活和人的一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从现代思维和生活上来说,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然需求。远远超出其功利成分。韩国新村运动,至今生机昂然的原因在于,实施的新村教育符合韩国国民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与时代发展共脉搏,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农民教育的内容广泛,已经超出初期的实用技术培训的范畴,还要体现社区教育的精神和内容,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增加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烹饪、园林、花卉等知识讲座,满足农村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修养需求。健康、文明的文化教育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堵住农村封建迷信、不良习俗、赌博、淫秽等不良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实现移风易俗的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目前。“垃圾成堆,路脏泥泞,鸡鸭鹅狗,水土污染”是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需要政府的投入,但是更需要农村居民自己提高认识,组织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清除垃圾,美化环境,这样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还会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休闲观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和生活就能进入良性循环。这种认识的提高和行动的落实,需要农民教育,使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公,依靠自己的勤勉、自助和协作,改变家乡的面貌,使农民做好“村容整洁”的实际行动,上升为建设总书记经常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文明社会。
  实现“管理民主”,与“乡风文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农村基层政府真正实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服务型的人民政府,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解决难事,办好事实,做好事,减轻农民负担,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谋健康。农村居民就更加相信地方政府。信任公务员,干群关系就会大大改善。农民勤劳、自律、自助、合作、文明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增强,农村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安定和文明,建立和谐文明、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就成立了。这种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要靠党的教育和带动,靠农民的文化教育、精神教育。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是政治运动。但需要精神和教育的力量。更需要社会实践。只靠物质利益的诱惑。市场的调节有时还是力不从心,难以见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教育提供了时代精神、施展舞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这新农民是什么样的“新”呢?我们可以列举很多“新”。但最重要的还不是外在的“新”,而是内涵的“实”。因为这个“新”不可能一朝一夕转变而成。根据近期农民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社会实践经验和长期在农村 生活的体验,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这两个不同视野与角度分析,一是从农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特征,二是从农民教育的专业分类分析界定如下。
  
  (一)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特征
  1、热爱这块土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民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而是需要较高文化、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知识化、创业型农民。文化学历、学习阅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热爱这块土地、热爱农村、热爱国家的品德、情操和执著精神,朴实、勤勉、坚毅、文明的农业从业者、经济人。有了这一条,不懂可以学习,可以拜人为师,失败了可以从头来,有困难就克服,可以创市场,获信息。促营销,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不断改进的驾御者,立足本地与当前、面向未来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学习型、创业型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知识化创新型农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重培养这种品德、热情和执着精神,使广大农民成为开放式、知识化、学习型、创业创新型的新农民。
  2、学习型农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从客观上需要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也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学习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无论农民的学历高低、年龄高低。都要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现在能分析和掌握现有的资源优势,能确定发展目标,有明确的经营和技术方案,能够自如驾御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既有个体生产和经营能力,还有组织、策划和经营更大规模和效益的企业,能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学习型农民可以是骨干农民、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可以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的专业化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3、创业型农民:就目前的农民分成若干类型比较容易,而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如何分类,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农民学会创业来适应形势变化与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与人民公社时期的身份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更多的是需要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的综合运作来适应,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农民需要学会和适应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组织经营和管理经验,掌握和运用社会化大生产与服务信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来创业。综上所述,创业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前,很多农民在农村经济活动中遇到种种困惑,并不是因为他们知识或学历不够,而是他在创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多种缺陷。如性格或气度缺陷,不能运筹帷幄,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不能及时拿出解决方案,不能拍板做主,缺乏持久耐性,缺乏热情和干劲,失去很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国际上在设计农民教育或职业教育时,一改过去毕业或结业时必须写文字论文的陈旧方式,改写本人的创业计划。近期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是农民教育的生命线,政府、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都可以参与农民教育,集“培训――创业――扶持――服务――联营”为一体,将成为我国农民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这是改革和创新农民教育的新理论、新途径、新尝试。
  4、会改进的农民――创新型农民:不少学者不同意优秀的农民是培养、培育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内因是变化发展的依据。现实中的农民能否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关键不在于单向灌输多少知识和技术,而是使农民有信心,会学习,在创业的具体实践中“会改进”的“学习型”和“创新型”(先导型)农民。以往“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农民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忽视了农民的内在要求、心理变化和学习要领,只把农民当作被动的“受体”,爱为农民做主,大包大揽,属于农民教育的方法论范畴。有些农民原来种植一亩三分地的大田作物,后来种植蔬菜、水果,再后来发展奶牛业、食用菌,最近投资发展规模化种养加有机农业,体现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导向性,反映了这位农民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改进的意识、决断和能力。这种“会改进”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内因、外因,以及创新意识、科学管理和判断能力综合起到作用。如果世界农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可能又要根据自身情况做新的调整。这种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生命线。
  
  (二)我国农民的主要形态类型分析
  我国农民的类型分析和界定还是新老课题。由于我国农民教育呈现显著的政府行为色彩,对农民的具体研究、分析与定位还处于探索阶段。过去有分成“基础型”(岗位入门型)、“骨干型”(岗位资格认定)、“先导农民”(核心农户、科技带头人、示范户)的分类先例,后来因教育部门对农民教育的研究和党的组织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界定。又分化为农民类型和农村实用人才类型,严格地说这是工作分工和需要,而不是对农业从业者的分析和界定,将来如何将两者科学分析与界定,需要科学家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
  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和社会实践经验,大致形成如下分类,是根据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性质界定的。(1)不管多大生产经营规模,依靠技术支撑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技术型”;(2)从事集约化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经营管理型”;(3)不仅自己能发展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还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服务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社会先导服务型”三类。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也大体如此,可以再增加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属于生产技术型,下同)、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经营管理型),农村经纪人(经营管理型或社会服务型)等也都不能与上述分类截然分开,属于农民类型、层次、结构的范畴。即使做很多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教育类工作的农民,也是属于“生产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是先导农民、科技带头人、技术农民、中坚(核心)农户的范畴。
  农民类型的科学分析与定位,是开展科学、有效的农民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要,是不断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农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新农村新农民教育是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系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改进的过程。不可能先天预知,只有虚心、诚心、耐心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姿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将是更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系统,由各级政府(政府主导型的农民教育分类,下同)、大专院校(学校制度型)、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科技推广 型)、农业企业(农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型)和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型)分工、协作和统筹完成。“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与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农民教育,才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农民教育的本质内涵。
  
  三、新农村新农民教育的时代特征与规律
  
  近期研究表明,新时期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呈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系统”特征与发展规律。这个系统应该是以选拔、培训、创业、扶持、联营(动)为主要脉络和内涵的运行机制,是以农民学员为中心,以创业为核心的动态教育过程。农民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训教材也要改革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信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系统。
  (一)层次分明:是指高、中、初等农民教育要有合理的层次,各层次还要分明,不分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学历,曾经接受过培训与否,都一概用“一个方子治百病”,进行农民培训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从大众化科普性应急培训到分层次、有计划、按需求组织实施教育培训,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结构合理:是指高、中、初等农民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所占的比重,这也要根据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的文化、教育发展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高、中等比例高一些,而经济产业结构发达程度也会决定教育结构,经济虽然很发达,但是仅仅依靠能源资源发达的地区,二三产业就不一定比欠发达地区更为合理。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来说,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关系并不大。一开始应急、集中、短期的就业培训比较普遍。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追求实效”是比较科学的选择。
  (三)布局科学:是指全国各地的农民教育机构分布均匀、合理与科学。这并不是意味着高度平均与分散,而是根据当地农村、农业与农民现状与实际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合理配置农民教育资源,并适时调整优化布局结构,而且层次、结构都比较合理。相互衔接、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用。
  (四)规模适度:是指农民教育的规模要根据本地农民的现有规模、层次结构和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规模,是以培训、就业和创业的效益为内涵、标准和导向的发展规模。
  (五)开放有序:是指防止行业部门对农民教育的垄断行为,激活农民教育的机制,调动各行各业对农民教育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灵活、有序的农民教育。国家各级政府的农民教育经费或职业教育经费都由某一行业部门所占有,体系内又靠计划经济时代的指令、垄断和保护式发展模式运行,则会抑制各行各业开展农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损失的还是国家和农民、农村、农业的持续、全面发展。还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花架子。
  (六)如何改进新农村新农民教育:过去的农民教育只注重培训环节,今后应根据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确立科学选拔、有针对性的培训、扶持学员创业,与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联营(动)发展的农民教育,是以创业创新为核心。以农民学员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模式。培训计划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定。还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也要注重农民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注重自主创业。和流通营销知识的教育,注重社会实践。教材也要改进,符合农民成人教育的特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也应进入课堂。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安排学员的讨论、模拟、角色扮演、参观、实习。学员事例演讲,正反向辩论等,变文字结业论文为创业设计。这些无疑是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和讨论农民教育的结果。可以分阶段试验和尝试,不断总结和改进。
  (七)如何持久长效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教育:目前的农民教育为什么形式多样、名目繁多,却时境变迁?主要是对农民现状和发展需求分析不准确,对农民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不透彻,发展规划缺乏阶段性、长效性和科学性。再则是行业部门利益机制的影响,抵消了科学分析和运作。只要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分析和研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问题是如何战胜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确立科学的方法论。过去一直强调农民教育是政府行为,别人插不上话。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认为政府要搭建农民教育的舞台,提供必要的投入和政策性支持,但是要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政府部门可以开展对农民教育的评价、监督和指导,但不能直接掌管资源,即当教练和裁判,而是通过委托有资质的部门开展,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从宏观指导和政策途径改进工作,提高社会效益,这是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革除垄断体制、实现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
  (八)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教育新途径。一提起农民教育,很多人就联想建立庞杂而垄断的农民教育体系,再由各级政府牵头。开会、发文动员,在现场召集数千数百名农民集中培训,农民争先恐后索取技术“明白纸”。大专家“进村入户”,报纸与电视台现场报道等,还没有摆脱“增幅式”、“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的传统农业发展与科技推广模式,固化了传统惯性做法,加剧了行业部门的封闭系统。实际上,农民教育早已从大量、集中、应急培训转为按需、实用、多元、双向、小班化、实效性、季节性、多环节、有机循环系统转变,已不再是规模化单一培训模式了。
  现代职业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成果和产物,按温总理的话说就是“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任何国家的教育水准无法超过教师水准。因此。提高教师水平也很重要。教育水准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培训机构的教育设施上。这是从教育学视野思考如何改进农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以往通过一再强调农民素质低,说明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再过10年、20年还这样说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农民教育也不能与过去的农民教育完全隔绝,另立炉灶,而是更好地继承、发扬与光大,农民教育依然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和难题。这是农民教育的地区差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农村教育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或受阻,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摆脱其地区差异性、实施艰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
  正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要遵循教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为核心,就不可能是单一培训过程,而是多环有机循环系统,即农民所处环境与产业结构决定着农民的教育需求,那就是当地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当地人力资源――农民智力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既为升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兼顾性”,而且后者更显重要。也正因为这种“双开发”特征,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是单向、机械的培训,而是教育需求――选拔教育对象――教育培训――扶持(政策、投融资、物质技术支持等)――跟踪指导――联合经营――形成共同体(企业会员、农民协会等)――投资教育培训。这既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也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正是探索我国新时期农村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并选择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道路与方法的过程。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有机循环系统,是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再是单一、单向、封闭、垄断的体系,而是形成有机体和循环系统,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核心,以形成社会共同体为纽带。以科学、合理的布局、层次、结构、开放为支撑,以培养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改进的现代农民。构筑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为宗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现代农民教育,也要在构筑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文明同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