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践的几点探索_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践的几点探索_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3:17 影响了: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已实行了多年。然而,传统教学习惯和应试教育机制的压力依然存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也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忽略了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都应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加强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树立新课改理念,感悟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魅力
  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学生所获得的情感教育是肤浅的,就难以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过:“学生不是收录和播放声音的机器,学生是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并不是汇集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而是有影响的射线,它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情感,引起愉快、愤懑、痛苦、惊奇、同情等体验。”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注重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单一的历史知识传授方式,全面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依托,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师提供平台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只要我们摒弃过去那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历史课堂才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也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也要实现“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如果历史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朋友,并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那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认同老师、信任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情感,师生之间那种身份隔阂慢慢消失,彼此距离也靠近了。其次,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历史课堂的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第三,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还可以拓展德育资源。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历史课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在上历史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了近几年的两岸关系缓和国民党高官如宋楚瑜、江丙坤、连战等来大陆的寻根之旅和祭祖活动,分析这些活动出现的根源,感受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华夏儿女之情。通过这样的实例,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既拓宽了社会信息,又能以现实社会的实例快速了解并掌握“宗法制”这个知识点,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更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第四,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善待自然,也才能让青年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鼓励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成功的历史教育,首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我在讲到工业革命,联系上海世博的事例,因为是热门的话题,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也只有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调动起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才能利用各种方式得到渗透和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也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它强调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我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经常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它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合作解疑,教师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明确“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着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拓展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必修(Ⅰ)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在课前可以布置这样辩论题目:“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更容易/不容易”因为台湾问题始终是时事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沿海地区的学生更为关注。其次,营造合作氛围,引导学生解疑。师生的课堂讨论,学生课余小组合作探究是经常使用的手段。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渠道,包括各科教师、图书馆、互联网等,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拟定讨论的提纲。再次,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历史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集体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享受学习的快乐。最后,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失,并能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探究历史学习中既学会学习,也学会做人,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三维合一。
  三、积极拓宽情感教育的载体,充分激发情感教育
  除了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外,历史教师还必须拓宽思路,放开眼界,寻找各种能够实现情感教育的载体。
  第一,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教师感情的流露首先是通过语言流露出来的。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语言应该是一种艺术语言,讲究音调高低强弱,语气自然流畅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历史课堂上,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叙述客观、理性,而且要生动、形象,对于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的描述,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应该精心锤炼,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相信,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在学习历史必修(Ⅱ)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时,由于高一的学生对苏联的历史相当陌生,缺乏感性的了解,教材又相对理论化,因此,在教学导入的环节,笔者精心设计,引用经典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质疑的语气抛出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神经,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明确本节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在课堂小结时,运用数字引导学生记忆教材的知识点是:一个人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列宁),两个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每个政策包括四个方面――农业、工业、商业、分配),这样简练的语言提示有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结束时,朗读叶赛宁的《大地的船长》,学生在激扬的文字感染下,深刻体会列宁作为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树立为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奋斗目标。
  第二,问题。对于一堂课而言,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经常见到老师们填空式的提问,再要求学生去书本中找答案,最后老师再归纳要点、板书,这种公式化的提问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情感教育;也有些老师不屑这样做,他们指导学生从历史材料提取信息,或从同一类历史事件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其异同,必须承认,这些设问对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但就情感教育就略显苍白空洞。情感是深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只有触及学生心灵,才能引起共鸣并产生效果。一些反思式提问、情景式提问就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若设问得当,问到恰到好处,问到学生心灵,学生受到启发,则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上必修(Ⅱ)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提到:“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你有什么看法?”把学生不熟悉的问题联系到身边的实际,使学生找到了解理论知识的着陆点。
  第三,作业。过去,我们习惯于结合教材整理问答式题目,让学生从教材找出答案,死记硬背,还美其名曰叫做巩固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业的设置上应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例如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资料,或进行采访、调查、实验,教师到每一个小组中及时地指导和调控,为学生从选题上把好关,把学生的选题和教师的选题相结合,实现理论到实际,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获得课堂外的情感满足。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情感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情感因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情感智力,以情感教育促进认知和意志品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有智力,有创造力、有丰富情感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