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从《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说开去|课前情境创设
 

从《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说开去|课前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1:57 影响了:

  这是一堂《游园不值》的教学课。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授课教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幻灯片中,诗人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向一座园子的柴门,他来到柴门前轻叩门扉。紧靠柴门左边的围墙上,伸出了一根红杏的枝条,枝条上盛开着几朵红杏。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画面。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这幅画构图不好,‘春色满园’的意思没有能够表现出来。”教师先是一愣,随后指着画面上的红杏说:“从这枝红杏中,你想象不出满园的春色吗?”学生张口刚要说什么,教师却挥手示意他坐下。这位学生到底想说什么?
  课后,我单独找到这位学生。他说:“从诗意看,这座园子很可能长期不住人了,从石径上的苍苔和久叩不开的柴扉可以想见它可能是一座荒废的园子,园子里也许只有一棵红杏,其他地方也许是残砖断瓦。在这种情况下,何来春色满园?”我一听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你说说这张幻灯片该如何构图呢?”学生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园子的上空画上一群蜜蜂就行了,但蜜蜂要适当离开那枝红杏。”“为什么呢?”“因为园子里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引来了一群蜜蜂来采蜜,它们在园子上空盘旋着,看看这朵花,很美,看看那朵花,更美!闻闻这朵花,很香,闻闻那朵花,更香!它们眼花缭乱,都不知道该采哪朵花了。对于那枝伸出园外的红杏,它们当然无暇顾及了。所以画中的蜜蜂只能在园子上空飞,与那枝红杏若即若离。”这位学生的想法太有创意了!“你怎么会想到这一点呢?”“我爷爷爱好绘画。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画,画名为《深山藏古寺》。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汲水……这幅画并没有画出古寺,但并不等于没有,要不然小和尚挑水去哪里呢?当然是从古寺而来,再回到古寺去了。可以想象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我想,《游园不值》与《深山藏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蜜蜂间接地表达‘春色满园’的主题……”
  说到这儿,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学生独到而富有个性的见解。在这位学生的创意面前,我们教师课前费了好大精力制作的幻灯片真的是太过平庸了。由此我也反思,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手段将作品中所写的事物照单还原,这样做并非明智之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较之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虽然具体,但它不能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必须通过读者对语言的玩味理解,才能构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读者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联想和想象的不同,对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正是由于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具有很多潜在的丰富的元素,所以,我们无法用多媒体手段将它们的内涵全部还原。如果我们刻意使用多媒体,哪怕设计的画面再完美,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家之言,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对学生的再造想象产生定势干扰,甚至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做是违背文学欣赏规律的。
  我不禁联想到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在他学校的60个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而他上语文课时却很少使用多媒体。他认为,对于课文中的非文学作品如说明文可以使用多媒体,因为说明文要求的是准确、唯一,而不能是多种想象并存,此时,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他反对使用多媒体,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使用多媒体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程翔老师的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会使得文学欣赏更多地蜕变为一种视觉的直接审美而不再是语言文字的间接审美。它使极度浓缩的、蕴涵无比丰富的、需要反复含英咀华的、需要极具个性化再创造的语言文字,变成了明确的、固定的、僵化的、大众化的图像。
  文学作品中有关内容的还原,这一过程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应该退出――此处的教学“留白”,所起的效果或许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李典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