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用教材教,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用教材教,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4:41 影响了: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低效率的问题。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不是由编者编写的知识说明性文本,而是由编者精选现成的文质兼美的作品,是语言作品中的经典和范式。教师若不下一番深入解读的工夫,便不能悟其行文之意趣和立意之精妙,也就无法去感动学生,使他们真正享受到言辞的魅力和张力,浴身于文意的熏陶和浸润。那么教师用好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准确把握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的“合法性”扫清了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可以随意发挥,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案例:
  一位教师教《落花生》一课,在学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更喜欢谁。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教师让学生展开辩论,最后“苹果石榴派”战胜了“花生派”,“做人不仅要对人有用,而且还要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
  这位教师看起来是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了多元解读,可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文本本身并没有否定苹果和石榴的价值,而是突出赞扬了花生的朴实无华,更加实用。作者借落花生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就是注重实效,默默奉献,不图虚名,不求炫耀。这种品德在当今社会很可贵,再往深处想,即使真的在“苹果”和“花生”之间选择,作为充满理想色彩的小学生,选择前者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得多。但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真正能成为“苹果”式的人毕竟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式的默默无闻却扮演着社会“脊梁”角色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扮演好它应有的社会角色: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值得尊敬的――如果要谈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这才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接受的价值观。
  一篇课文有公认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阅读教学能否成功就取决于人文价值的体现与否。也就是说如果背离了价值取向而一味追求“个性化的解读”、“多元解读”,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都只能是南辕北辙。
  二、细心揣摩词语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的确,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表层后藏着的意思,“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小音乐家杨科》中“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一句的教学――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的“号叫”呢?
  生:“号叫”是指大声地叫。
  师:平常你大声地叫同学的名字,能说是在“号叫”吗?
  生:不能。很伤心、很悲愤、拖长声音大声地叫唤才是“号叫”。
  师:白桦树会伤心、悲愤、大声地叫唤吗?
  生:这是把白桦树当作人来写,就是说,假如白桦树有感情的话,它听了这个故事也会“号叫”的,实际是指人在“号叫”。
  师: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想想,杨科悲惨地死去了,有谁“号叫”。
  生:杨科的妈妈会“号叫”。
  生:杨科的小伙伴会“号叫”。
  生:同情杨科的人们会“号叫”。
  生:那些热爱音乐的人们也一定会“号叫”。
  生:我认为作者显克微支也在“号叫”。
  生:我还认为所有阅读这篇的人都会在心里“号叫”。
  师:是啊,孩子们,所有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们都会为杨科的悲惨命运鸣不平。那么,他们会怎样“号叫”呢?请你在以上的角色中选择一个,想想他们会怎样“号叫”,然后写下来......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抓住“号叫”这一浸透了作者泪水的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涵泳,用心灵去触摸词语,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作者的一颗悲愤的心。接着通过想象写话,让学生直抵作者心中,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词语的丰富内涵被解读得淋漓尽致,正如歌德所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文字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文字背后隐藏了很多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很多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阅读时就要还原它,要赋予它新的生命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三、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精选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解读课文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更要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特别是依据学生主体的学情去处理和调整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疑点,从而确定最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这种融作者的文路、编者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教材处理,就不再是僵化的照本宣科的“教教材”而是因学施教的“用教材教”。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道了一个故事”,既没有对人文内涵的理解,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第二层次是把阅读教材当作品德教材,仅仅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是对阅读教材使用的偏差。第三层次是“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材应有的作用。所以,当我们采用一篇教材来教学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
  一位教师执教《三峡之秋》,在播放了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录像后让全班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的层次和大意。接着教师出示三个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国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这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此远离文本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