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一年级语文思维训练_阅读教学中优化思维训练的方式
 

一年级语文思维训练_阅读教学中优化思维训练的方式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4:48 影响了: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以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为了提高学习成效,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思维训练。
  一、比较词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仔细推敲,比较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词句意思,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能锻炼思维的准确性。例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四、五节中两次出现“簌簌”这个词,为了帮助学生确切地理解“簌簌”在文中的意思,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比较理解。先看第四节里的“簌簌”:“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场响。”在这句话里,“簌簌”是个像声词,它表示雪花落时发出的声响,虽说这种声音十分轻微,但在“万籁俱寂”的山村夜晚,听上去却显得特别清晰。从“簌簌”声中,我们会感到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大雪。再看第五节里的“簌簌”:“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这番美丽的雪景是作者第二天清晨推开门时看到的。因而这第二个“簌簌”用来形容雪花随着树枝的晃动纷纷落下的样子。两个“簌簌”,在语言环境中一比较,学生马上明白了一个写雪落的声音,―个写雪落的状态,意思不一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来比较问题,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二、理清文章脉络
  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十分注意帮助学生“遵路”(了解作者思路)与“识真”(理清文章脉络),在“遵路”与“识真”的过程中,训练思维的逻辑性。例如,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理清“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文章脉络,并品尝作者重点写“双龙”的词句,领悟作者赞美祖国山河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思维的逻辑性得到训练。可以通过品析关键词、分析层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现手法等手段,来找到隐藏其间的作者的思想脉络。
  文章脉络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因此,要理清文章脉络,一是划分层次。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来划分;分析说明文应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二是捕捉“线索”。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如,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等等。三是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也受内容制约,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那么就必须用倒叙的叙述技巧。阅读作品时,先找出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作用,然后综合起来考查,也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引导想象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想象,可以使问题得以连贯思考,解决得深透。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有人在比较中外教育后感觉,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有些古怪离奇,但这对促进思维有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例如,我教《捞铁牛》,在学生自主学习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铁牛捞上岸后,我问:“谁能有什么新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各种各样的最先进的科技,最神奇的幻想出现在课堂。其中―个同学说:“让一个纳米人潜入水底,一下子就能把铁牛捞上岸。”这就是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得以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鼓励质疑求异
  从多角度、多层面质疑问难,是发展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在学生系统掌握问难方式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质疑问难。如词语教学的质疑,可以从词语的本意,可以从词语在本文本段本句的意思,可以用同义词、近义词换词,可以从词语前后重复出现表现不同的意义,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可以从词语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抓住一点刨根问底,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发现疑点,多角度、多层面质疑问难,自己答疑解难,自主学习语文,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这不仅是对讲解不足之处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个性化的一环。我教《落花生》一课时,我们共同讨论分段后,(即按“收获――过节――教育”的顺序,前后自然段各为―段,中间为一段),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一、二两个自然段应合为第一段,他执意说:“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这件事,按这件事的发展顺序应该分为:(一)花生收获了,我们一家人准备在后园的茅屋亭里过收获节;(二)我们一家人在过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三)父亲的话使我深受启发。”这个同学见解有独到之处,我在课堂上立即给予肯定并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继续发展,从而培养了个性化的思维能力。
  五、发掘教材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立足以人为本,营造文化气息,在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随机点拨,因势利导,挖掘教材内涵,引发思维感悟,不仅使学生学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思维更加活跃,而且会取得“学文悟道”的效果。例如教《将相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廉颇“负荆请罪”的思想根源,我让学生抓住第三个小故事中的“不服气”“静下心”“负荆请罪”三个关键词语及其所在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我这样问:“廉颇不服气时怎么说的?他静下心来又是怎么想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之后,我接着让学生比较廉颇“不服气”时说的话和“静下心”来想的内容,引出廉颇的思想矛盾,并不失时机牵线搭桥:“此时廉颇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呀!他知道自己错了,可是要向一个原来自己瞧不起的人认错请罪,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时廉颇负荆请罪的强大思想动力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认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勇于改过”的思想品质便深深地刻在学生脑际。
  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深入钻研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后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词句,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位教师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教师紧接课题设疑:(1)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2)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这样抓住了主要词句,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看到研究事物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由上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巧妙地渗透不同方式的思维训练,不仅能使教学生动、活泼、扎实,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