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让学生与数学“问题”同行:初一上册数学课本内容
 

让学生与数学“问题”同行:初一上册数学课本内容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4:48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程标准》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建构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协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想首要的问题就是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抓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提问来学习,便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疑为主轴”,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首先,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畏学、厌学转到想学、乐学中。我们教师常在讲,一、二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课堂上敢说、想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五、六年级时,学生似乎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提出问题。学生不敢、不想提问是有原因――怕出错,怕同学们讥笑,老师批评,缺乏问题意识,不知从何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还必须满腔热情地激励他们大胆地发问,敢于质疑,有问题可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并加以表扬鼓励。促使学生做到自学后找出课本中不懂的知识发问,对别人的想法敢于提问为什么,答案要多想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只要教师善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想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其次,创设引趣激思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实验、数学讲演、数学游戏、数学制作、数学板报等形式,调动所有感官,以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疑”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趣”。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与组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多元信息的情景图:一个十分热闹的游戏场面,一位老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到游泳池边,有4个孩子急不可待地跳入水中,有5个动作稍慢的孩子正准备往池中走,其中有4个孩子身上带有游泳圈。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图,想一想根据图中提供的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由于提供的场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又因为每个孩子的观察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思考后进行汇报时,提出了许多问题,也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9+1=10);来游泳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4+5=9);水中和池边一共有多少人?(5+5=10)……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大增,提问题的兴致更高了,纷纷举手发言。同学的踊跃发言,也会使学生自身的知识得以丰富,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思路畅通。
  二、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让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具备了不害怕提问和敢于提问的心理后,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但学生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提问题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另有个别学生完全是为了凑热闹。因此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多问“为什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小学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节,课本以小松鼠和小熊手拿糖球为背景,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糖球?”。我在出示情景图时,先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告诉老师或者你的同桌好吗?小朋友最喜欢吃糖球,对于表达这幅图的数学信息易如反掌。对于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个个表现积极。很快说出了“小松鼠买了30个糖球,小熊买了20个糖球”等数学信息,我再把话锋一转,谁能根据这些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有了前面的数学信息作为前提,学生很快地提出了“小松鼠和小熊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小松鼠比小熊多多少个糖球?”、“小熊比小松鼠少多少个糖球?”等不同的问题。用这种方法进行引导,学生逐渐地学会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会问
  在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提问题,常常能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各抒己见,互问互答,既能解决知识难点,又能沟通师生关系,使学生学而不倦,乐学其中。如在讲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把围成圆柱的厚纸沿着高线剪开,使学生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这时,一个学生发问:“如果沿着斜线剪开可以吗?”我及时地鼓励他的想法,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先让学生上台进行教具演示,通过具体观察,认真思考,获得沿着斜线剪开是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剪拼成长方形的道理。学生提出问题的灵感来了,又有一位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形有可能是正方形吗?”我表扬他说:“问得很好!你们利用自己的学具玩一玩、比一比、量一量,看这个问题怎样来回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验证,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懂得圆柱的高与圆柱周长相等时,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在本节课里,学生自主创设“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认识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与数学“问题”同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有所创见;质疑问难,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