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育的集体与个人焦虑] 丧文化与集体焦虑
 

[教育的集体与个人焦虑] 丧文化与集体焦虑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6:25 影响了:

  人生最离不开“教育”二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清楚古人面对教育是否焦虑过,长久地焦虑过,如今的人,上上下下,老老幼幼,似乎都陷入教育焦虑的泥淖,不可自拔。
  盛夏的南国,天气炎热,使得我莫名其妙地焦虑;女儿转学受阻,回到户籍所在地选择一所一般的学校也要交巨额“助学金”,也使得我非常焦虑;跑过一家又一家“著名”初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硬件是相当好,不能说在里面读书的孩子享受的是公主待遇,起码很舒适,很优越,但学费贵得出奇,根本不是我等家庭所能负担,我又焦虑得苦不堪言;听一个友人讲,他的女儿仅初一读完就已花费将近10万元(择校费、赞助费),但他愿意交,“现在多交一点,将来少交一点”,我更加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焦虑中“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此时,我读到了文雨先生所著《写在教育边上》。一本三百多页的书,一百多篇短文,篇篇都离不开“教育”――不是歌功颂德,是像沙漏一样,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多年对教育现实所作的一些力所能及的观察和思考筛选下来。我宁愿相信,作者所说的“观察”和“思考”更多的是“疗伤”,而不是“按摩”。况且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三十年,是身体力行地观察与思考,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病呻吟。实际上,作者所言“那么一点点批判质疑的精神和实话实说的勇气,讲的那么一些虽然浅陋无知却不乏个性的真话”一点不虚。
  “孩子不交费就可以上学,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家长的愿望和梦想,随着国务院关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出台,将逐步变为现实。”作者视之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但它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教育各个层面公平与否,有太多的制约因素,诸多因素中,我反倒认为人的因素最为重要。殊不知,一些地市,太多的优质初中已然全姓了“私”(这话还可以这样表述:一些公办初中已然改头换面地“民助”了),唯有一些乡镇和基础设施非常一般的初中,还在风雨中飘摇。孩子们要想接受优质的“初级”教育,要么付出高额的学费,要么付出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义务教育中的初中成了一道分水岭?分界线?是人,有些地方的教育管理者;是利益,博弈之下,大家都在笑,唯有“父母”很受伤。
  文雨先生对素质教育是推崇的,认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他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在许多时候仅仅成为了一个标签”。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漂亮的标签,“素质教育”远没有过时,被人遗弃,反而还时常被人提起,“挂”在一些学校橱窗的“学校介绍”里,挂在一些学校的网站上,偶尔也成为校长年度总结里的一个时髦词儿。但没有哪个校长能格外重视它,因为这一个标签、这一朵美丽的花儿只能属于未来,或者外国电影里的一次校园闹剧、一场洋味十足的Party。教育部负责人在谈到素质教育时都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享受到素质教育的好,我们的上一辈人也没有享受到素质教育的好。素质教育有点像成人嘴巴里的世外桃源,在集体的焦虑和期盼中,影子似的悬浮在想象的空间里。
  应该说,近三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文雨先生目光中的焦虑不限于此。他甚至是大声地疾呼《莫让“一江春水向城流”》,把对农村教师的关爱流于笔端;他说《高考已成“应试教育成果展”》,无情地批判现代人恍然回到封建科举时代一般对“状元”、“榜眼”、“探花”、“庆功宴”、“谢师宴”忘我地追崇,表现着集体的茫然和狂热。“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教育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全社会产生出一种集体焦虑。”文雨感叹:“过去,学生上学,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而现在却成了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一件事情。”
  被集体和个人乃至全社会强烈地多年如一日地关注,能说明什么?问题太多;做得不够好――偏离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成为功利的、短期的、短视的作秀、策划、招摇,乃至被“聪明人”巧妙地利用欺骗茫然的学生和家长。
  教育已经成为“热锅上的蚂蚁”或过街的老鼠。
  难能可贵的是,身为教育中人,文雨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应试使语文学习魅力不再》《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教育不能被“策划”》《从高考“奇才”看教育之弊》《请“枪手”写作业的背后》《爱是师德之魂》《学校非行政化的现实期待》《过度重视外语弊大于利》《孔子:一个被过度消费的“圣人”》《官员读博是教育之不幸》……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没有空话、套话、假话。有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全部的热忱和真知灼见。而这些文章,曾经发表于每一期《甘肃教育》杂志“卷首语”栏目,被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泛阅读,一时好评如潮。
  对于教育,我与文雨先生有着一样的焦虑。正如他所言:“要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就不能不认识一个真实的教育,否则,我们不但看不清现在,更无法看得清未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