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策略的思考:高中历史经济史
 

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策略的思考:高中历史经济史

发布时间:2019-02-03 04:15:55 影响了:

  一 模块的突出特点   与人教版旧教材相比,新课标的经济史,对主题阐述的正文、图片、材料数据等文字量、信息量都有所增多。其中,学习思考68题,知识链接41处,资料卡片50个,图片150幅,表格13张,这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给师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
  二 知识和能力的范围
  专题一:了解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第二,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二:第一,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兴起的背景、曲折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题三:第一,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第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第三,概述改革开放的史实,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
  专题四: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专题五: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史实,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专题六: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七:通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专题八: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三 知识整合
  在对教材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可灵活地处理教材,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多角度地整合教材,实施有效教学,实现课程目标。
  第一,教材专题一至专题四属于中国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时间从古代到现代;专题五至专题八属于世界经济史的内容,时间从近代到当代。中外经济史的比重大致相当。
  第二,从文明史观角度,教材体现出:纵向上,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碰撞;横向上,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工业文明发展及碰撞,突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及成果,据此,可将教材知识重新整合为五个专题。
  专题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农耕文明。
  专题二: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及对中国的冲击。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五:关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就。
  第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学习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但不是相互孤立的,是有内在联系的。
  一是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由此出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民主革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对外关系发展成就突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文化与科技事业成就非凡。
  四是社会生活的变迁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却又是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反应。
  五是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它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得以发展;近代以来的科学、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六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四 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
  教无定法,对于具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借鉴多学科的教法,充分利用教材,有效地策略指导,成功完成经济史的教学目标。
  第一,有效利用教材,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内容的设置,及教材中庞大的图表数据等资料,为自主探究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
  第二,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既拓展了教材资源,也缩短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时间,加深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罗斯福新政》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整合。
  第三,启发式教学,问题式引导,注重史学方法的培养。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冶铁业的发展时,有学生针对用煤冶铁的两句文字提出问题:“到底是汉代还是北宋开始用煤冶铁?”这时我加以点拨:“这两句表述上有什么差别?”他回答:“北宋用煤冶铁是‘有明确记载’。”随后我提示他,不论哪种说法,应找到这种说法的依据。他通过苏轼的《石炭并引》中的明确记载,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汉代用煤冶铁”依据是河南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冶炼的煤块、煤饼。我又问他:“各类史料中,哪类是还原历史最可信的?哪些最能系统地还原历史?”这样,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在必修课教学中,将选修课相关内容适度渗透。
  第五,围绕教材,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学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除了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外,还有哪些?”“我们张家口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是手工业部门吗?”“唐代高超的秘色瓷技艺失传了,那蔚县剪纸技艺是不是也面临失传的局面呢?”我突然意识到,是否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部分的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评价呢?
  课后,我组织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开展了《蔚县剪纸的现状及保护策略的研究》的学习探究活动。把这一主题生成录像,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们了解蔚县剪纸工艺的发展历程,传承人的传奇经历,并分析不同年代统治政策、家庭经济水平、个人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对传人及工艺传承的影响等。
  对不同研究学习小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习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蔚县剪纸传人的生活变迁研究小组,引导学生们采用“口述史研究性学习方法”,这是对相关百岁老人的一次访问。
  随着活动的开展,围绕知识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掌握、民族责任意识等培养目标为内容的评价已随着活动的过程而展开。通过他们的研究活动方案、调查活动资料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再现、理解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激发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的目标。
  第六,通过评价体系深化知识体系的认知,提高综合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都可作为评价方法。在对宋国策同学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罗斯福新政》整合的习作进行教学评价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研讨会,不仅从多角度对宋国策同学进行了评价,也是对参与研讨会的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
  总之,评价目标是以评价促发展。评价内容应是综合化、多元化,而评价方法应是多样化。
  第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教学途径。实施有效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极大的帮助。
  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除历史教材外,历史题材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也可充分利用。我依据《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开发的校本教材《瓷之韵》,这是其中一节校本课《款识之韵》。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拓展出来的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历史――衣食住行》,这是其中一节课程《唐代女子着装简介》。这些都很好地辅助完成了经济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陈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