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境的建构与解构刍议】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
 

【语境的建构与解构刍议】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1:56 影响了:

  摘要:整体把握语境是做好阅读题的必备能力,然而现在人们对语境的分析大多是经验性的,笔者在此尝试利用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语境进行一次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语境 结构主义 共时性 历时性
  
  一
  “语境”是现代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作为阅读能力最高境界的“整体阅读”,是以语境的存在为物质基础和客观前提的,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语境意识”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诚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相比,的确是一个质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可操作性相对不足,也是这一概念一个很大的缺憾。现在,我们对语境的把握只是停留在感性与经验上,未能进入科学的分析。当然,这并非我们学识或能力不足,问题在于“语境”本身,由于“语境”尚是一个未经严格定义的概念,因而是无法科学分析的。“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在《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中说:“语境即语言环境,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上下文……二是情境……”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严格定义的要求的:“环境”只是一种比喻,不是语境的属概念;而且“种差”的阙如,更使这种定义方式无法成立。概念界定不严格,必然导致外延与内涵的模糊,因而可操作性的不足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
  其实,“语境”并非新概念。如果我们把它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理论加以比较,并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曾经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人们不仅可以从历时性方面去研究语言的变化,还应从现时用法的角度把语言当作一个符号系统来研究。他认为,强调系统性也就是强调结构性,而结构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自足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都取决于这一系统的自身规范。“共时语言学”最大的特点是对结构的强调,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分析语言系统时,必须同时面对系统中所有的符号及其意义。我们在分析语境时不也是先筛选出其中的语言信息,并在同时面对它们的前提下,来研究它们吗?(尽管我们筛选信息的过程仍是历时性的。)
  这就为语境概念找到了理论源头。但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完成对语境的严格界定呢?不能,因为索绪尔的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
  第一,他在强调系统性,即共时性的同时,忽视了语言的历时性特征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无论是思维、言语还是阅读,总是一个个的词,进而连成句子,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于是词句的展开便呈现为一种水平方向上的时序运动,其中每一个词句都和前后的词句形成一种对立,并表现出它们的意义。只有当一个语言单位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出现时,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才能清楚地显现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历时性,是语言发生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因而索绪尔这一忽视是致命的,他丢掉了语言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语言的共时性特征的存在,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语和与之意义相关而未在句中出现的词语也形成一种对立,使词语形成一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处于同一时间的空间关系。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语段也有相似的情况发生,这就是语言的共时性,它主要以语言发生的潜在形式存在,但有时也出现在表现形式当中。例如,“我那时并不知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当语言进行到两个破折号之间的夹注部分时,全句的语义并未随之演进,而是暂时停止了,直到这一部分结束后,整句语义的演进才重新开始。夹注部分只是作为前一部分的补充说明而存在,并不与后面的内容相关联,这便是共时性对历时性的介入。
  第二,他把符号与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同起来,这是导致前一个误区的原因。对于二者的关系,早在索绪尔之前,柏格森就曾经作出过精辟论述:概念符号的缺陷还在于它的静止性,运动过程是世界的本质所在,人的思维如不能反映这一运动就等于不能认识实在;符号是静止的、固定的,而事物是流变的、运动的,理智在追求明晰时,总是企图把时间的流变的意义化为空间的静止的符号,从而无法重构运动特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思维如此,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在面对共时出现的语言符号的时候并不能同时面对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索绪尔又循此迈出了更偏颇的一步――把本不完全共时的语义都当作了纯粹的共时性的对象来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义系统并不等同于语言符号系统,它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二维建构,而且由于历时性体现着语义发展的主导趋势,从中起了主要和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分析语义系统时,决不能忽视其历时性的存在,否则我们就会像把两幅画面叠加在一起而难以辨识其各自的线条与色彩一样,陷于符号的海洋而不识涯际。而语境的困惑恰在于此,它是在对本属二维建构的语义系统进行一维解析,从而注定了它根本无法进行严格、科学界定的命运,并进一步导致了实践操作的困难。
  三
  这样,我们不仅发现了产生“语境”局限的根源,同时也发现了语义系统建构的特点,从而为研究这一系统找到了另一个视角,即发生学的视角。既然语义发生的过程是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层面上的合运动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研究也必须同时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我们应该辨明语义之间的诸多关系,哪些是历时性的,哪些是共时性的。历时性指的是语义发生的时间顺序,因而这种关系的语义是前后勾连的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必须依赖于前后的语义而存在。例如,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共时性是语义发生的空间顺序,因而具有这种关系的语义必须以集合的形式出现,而不能单独与集合外的语义发生联系,或必须经过选择后,找到最恰当的一项才行。如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解证关系、对照关系等。而且关系不同,其空间指向也不一样。
  其次,我们就可以勾勒语义系统的基本模式了。由于历时性因素是前后勾连的,所以,它们的演进是流线型的,并且由于历时性体现着语义发展的主导趋势,因而充当了语义发生的主线。共时性是语义在时间上的空间拓展,加之其空间指向的不唯一,以及系统中共时现象的产生也不唯一,所以只能是依附于历时性主线上的诸多不同的支线。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语义系统应是一种流动轨迹类似于系统树的立体建构,而不应该像语境那样把运动视为静止,把立体看作平面。
  当然,我们的补正不等于全面否定,因为我们不能否定语言符号共时性面对读者的事实,即不能以发生学代替现象学,否则,我们将走向与索绪尔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所以,当我们不得不摈弃“语境”,而找一个新概念来替代它时,就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必须体现语言系统建构过程中历时演进的发生学本质;2.必须承认语言系统建立后语言符号共时存在的现象学显现。也就是说,这个新概念必须体现语言系统既以运动的、立体的方法得以建构,又以静止的、平面的形式现实显现的双重特征。
  据此,我们引入“语脉”这一概念。脉,本指血管,引申为像血管一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血管是静止的,而其中的血液是流动的,血管的网络是共时的,而其中血液的流动是历时性的,而血液的流动又恰恰是在血管的静止中进行的,因而能够准确体现语言系统的双重特征。所以,我们可对此作出如下定义:语脉是以语义为内容,语言符号为表现形式,按照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二维建构原则而形成的语言系统。其中,由历时性因素构成主脉,由与主脉的连接点不同且各自空间指向也不同的共时性因素构成支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旦我们把握了这一体系的基本规律,便可以完成对语义系统的解构,其实际操作性也会大大增强。
  总之,本文的动机意在发现“语境”说片面强调共时性的局限,以及由此造成的可操作性不足的缺憾,并进一步从“二维建构”的原则出发,提倡“语脉”说,以期完成对“语境”说的修补,使整体阅读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进,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的语言研究和语文教学觅一条新路。当然,笔者深知,如此高远的目标决非一人一时可以完成,所以,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已是本文莫大的成功。加之个人学力和笔力的不足,其中的谬误与疏漏亦非点滴,若能因此得到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欣喜和感激之至。
  
  参考文献: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责编 张翼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