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玉米自交系铁98033-1的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
 

【玉米自交系铁98033-1的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

发布时间:2019-02-15 04:09:39 影响了:

  摘要以自选系铁98033-1和其他8个常用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 4双列杂交模式设计,配成36个单交组合,采用格子方排列试验,对产量、穗长、穗粗等11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98033-1自交系在产量因素的配合力效应中以千粒重和穗粗最为突出。以其作为亲本之一与多粒型自交系杂交,容易实现优势互补,由此可选出强优势的组合。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铁98033-1;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68-02
  
  多年来,由于单一型杂交模式和少数杂交种的长期大面积利用,使玉米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已成为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1-2]。因此,国内外许多遗传育种工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种质扩增上[3-4]。近年来,育种家利用或引进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用导入的办法进行种质资源的扩增和改良,取得了一些进展[5-6]。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曾利用外引杂交种自交分离的群体,按系谱法选育出二环系铁98033-1。该文旨在研究铁98033-1的配合力,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9个属于不同类群的常用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其种质来源分别为:昌7-2(唐四平头系统);Mo17(Lan-caster系统);丹340、0233(旅大红骨系统);478、郑58(Reid系统);沈137、599-2(PN78599系统);铁98033-1(自选系)。
  1.2试验方法
  选用9个自交系,2007年冬在海南地区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2008年春季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试验地。采用简单格子方排列,4次重复,行长4 m,双行区,每行15株,行株距66.7 cm×27.0 cm。每区行内选收10穗,进行室内考种。
  2结果与分析
  2.1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对36个组合的6个穗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由表1可知,各组合之间在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6个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9个亲本在6个性状上的GCA效应值及其之间的SCA效应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
  2.2自交系穗部性状配合力
  2.2.1GCA分析。由表2可知,在产量性状中,0233的GCA效应值最高,居9个自交系之首,其次为丹340,铁98033-1排在第3位,明显高于其他自交系。自选系铁98033-1以粗穗、粒深和高出籽率为突出优势,组配中大穗型杂交种,是具有较高产量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
  2.2.2SCA分析。由表3可知,铁98033-1与0233、丹340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杂种优势,亲缘关系较远,自交系铁98033-1具有较高的产量GCA效应值,其所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也往往具有较高的SCA效应值。
  (1)穗长。由表4可知,在穗长的SCA效应值中,铁98033-1所组配组合穗长的SCA效应值与产量性状的SCA效应值表现基本一致。
  (2)穗粗。由表5可知,在穗粗性状的SCA效应值中,铁98033-1所组配的杂交组合中效应值最高的是铁98033-1 ×0233。说明在优势组合中,铁98033-1具有增加穗粗的作用,从而通过增加籽粒深度提高出籽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3)穗行数。由表6可知,铁98033-1 组合在穗行数性状的SCA上,与丹340、478、沈137、昌7-2,0233组合表现正向优势,与Mo17、郑58和599-2等组合表现负向优势。
  (4)行粒数。由表7可知,铁98033-1行粒数的GCA效应值呈负向优势,与0233、丹340、478等组合的SCA效应值呈正向优势。说明铁98033-1对增加穗行粒数的作用不明显。
  (5)千粒重。由表8可知,铁98033-1千粒重性状的GCA效应值高达19.527,仅次于郑58,说明铁98033-1在增加杂交种千粒重上具有明显作用。
  3结论与讨论
  室内考种结果表明,铁98033-1自交系在产量因素的配合力效应中以千粒重和穗粗最为突出。因此,以其作为亲本之一与多粒型自交系杂交,比较容易实现优势互补,选出强优势的组合。在今后的自交系改良过程中,还可利用铁98033-1自交系的穗粗优势,对细穗类型的其他自交系加以改良。
  铁98033-1是以引自美国印第安纳一个玉米杂交种质为选系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铁98033-1的种质基础较为广泛,它与旅大红骨种质和唐四平头种质之间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而与瑞得种质、兰卡斯特种质及PN种质之间优势不大,可用来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
  4参考文献
  [1] 吴景锋.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J].中国农业科学,1983(2):1-8.
  [2] 曾三省.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9.
  [3] 田志国,王义波,张世煌,等我国玉米育种种质问题浅析及对策[J].玉米科学,2000(2):15-17.
  [4] 张世煌,赵琦.CIMMYT玉米项目的种质改良研究[J].世界农业,1996(4):17-20.
  [5] 张新.常用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划分与种质创新[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3):20-22.
  [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一研究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